红楼读书郎(330)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听到有人来抢船,宝琴却很高兴,忙道:“无妨,人多些还热闹点。徽商来了吗?”

“来了,来了。我前头刚听到,听说福建那边也有商队要来。”

前明过后,晋商、徽商、闽商就是天下知名。跟他们一比,以薛家和秋浦街为首的扬州商人,不过是后起之秀。盛名天下的三地商人,嗅觉何其敏锐。只听到些许风声,最近就云集到京师,准备分一分北地的羹。

“越多越好。”宝琴大笑,她不在乎这些人的出现,抢去了她们的利益。陈恒给她上过课,扬州的根基在秋浦街,在近十万熟练的工匠身上。只要秋浦街跟他们不出事,所有的生意最后都会回流到扬州去。

北地物华天宝,地域辽阔,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奇珍异宝和机会。这块蛋糕,远比任何人想的都要大,足够大家坐下来慢慢吃。

听着她们的一言一语,宝钗却凝神在江上。此处船帆飘扬,奔走叫号的人影穿梭码头和船板之间。其中不乏忙着做事的妙龄女子,她们脸上俱是兴奋的模样。一朵、两朵浮萍点缀在绿叶中,倒给热闹的码头平添几分鲜艳。

江上升旭日,碧波天地同。不由自主慌了心神的宝钗,再看向忙碌的宝琴。不时就有谈妥下船只的商人,跑来跟宝琴絮叨着。他们说起话来都是快得很,也不因为宝琴是女子就小瞧对方。三言两语说完事情,这些商人一扭头,就跑个没影。似乎深怕晚一步,就掉了些钱。

被这些人的情绪感染,不知道为何,宝钗也是心神激动起来。她久未出府,只以为世间的热闹都在荣国府中。眼前这副船夫们喊着号子出海的场景,真叫人看的壮阔不已。

在码头又忙了半日,办好事的宝琴这才拉着黛玉、宝钗坐上回荣国府的马车。路上,黛玉一点都没觉得累,拉着宝琴打听着陈恒的用意。这两人说说笑笑之时,只有宝钗在沉默不语。

最后到了荣国府门口,宝钗即将下车时。宝琴才突然对着堂姐道:“姐姐。”

“嗯?”

“曾经有人跟我说,女儿家不必拘泥在一屋一宅之中。天地之广阔,容得下男儿的雄心壮志,也容得下巾帼不让须眉。姐姐的才华,胜妹妹许多。听到此话,必然比我所获更多。”

宝琴又道,“小时候常听姐姐说,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至今思来,仍觉得姐姐有不输男儿的才华气魄。还望姐姐,不要被俗世礼教绊住自己。人活一世,求个顺心自在,不好吗?”

“是……”宝钗看了黛玉一眼,语气莫名道,“林妹妹的兄长说的吗?”

“嗯。”宝琴笑了笑,她看了看车帘外——荣国府的门第。钟鸣鼎食之家,光是大门就分外不同。“姐姐,妹妹和林姐姐,只能送到你这了。”

“宝姐姐保重。”黛玉亦是出声,无论最后怎么样,她跟宝琴已经做好姐妹能做的事情。

等到宝琴、黛玉乘车远去,宝钗一路回到梨香园,匆匆禀告过薛姨妈,又折身回到蘅芜苑。许是今日逛的多了,有些疲乏。恰好碰上宝玉上门找她玩,宝钗命莺儿将人挡了出去。自己则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的花团锦簇,不住的出神。

……

……

这几日,繁华的京师里突然多了一件奇事。几家报铺的头面,突然被‘扬州秋浦街’的字样包圆。久未被新鲜事打扰的京师百姓,一下子来了打听的兴致。总是不住抓着身边的人,寻问着秋浦街的事情。

这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减少,反倒因为报纸的一再发售,更将此事推波助澜起来。京师人看不明白扬州人的用意,只觉得扬州富庶,果然不是假话。竟然愿意花这个冤枉钱,做些吃力不讨好的无用功。扬州人真是人傻钱多。

而连同杜云京等人在内的扬州人,最近面上却是有光的很。自己家乡,在京师出了这么大一个风头。他们见人说起话来,都是神奇的很。至于什么闲言碎语,那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

城里的热闹,自然被有心人传到宫中。李贽从李贤口中得知此事,就知道必然是陈恒这小子干的好事。他那个弟弟机变不足,办差的时候,肯定没有这份随机应变。

“这么说,京师码头上的商船,都被人定走了?”

手中拿着城中的几份报纸,李贽坐在位置上,脸上犹带着几分高兴。

李贤是个处事沉稳的,近些年他常常旁听观政,知道朝中大臣必然不会善罢甘休,忙道:“父皇,河上漕工那边……”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嘛,李贽摇摇头,这事都能从前明说到大雍了。便道:“既是那小子闯下的祸,就喊他回来对奏。”

也许是担心陈恒资历浅,对此事没个准备,回来被人刁难了吃亏。他又对自己的太子说道:“你以自己的名义,给陈卿写封私信。就说:要是身体欠佳,朕准他暂时告假,在沈州好好修养。”

这话说的,无非就是让自己转告陈卿,你小子要是有把握摆平这事,就回来。要是没把握,就称病先躲一躲。

父皇你要是想拉偏架直接说就行,何必多此一举。李贤也是无奈,只好道:“儿臣明白了。”

“去去去。”李贽心里正高兴的紧,懒得理会儿子的愁眉苦脸。把自家的太子喊出去,他才坐在位置上,拿着李安写给自己的密折翻看起来。

折子上的内容文采飞扬,自然不是李安亲笔所写。可看到那句“群帆竞过海,此物到蓬莱。独揽长白之精,荡荡北海之华。擎日月,携三山。海鸥平碧波,青泥造仙台。”

他还是为文中描绘的情景激动,恨不得亲身去到沈州、青泥洼看看,是不是当真要再造一个新的日月气象来。

……

……

陈恒收到太子密信时,已经是九月中旬。这不收还好,一收就是两封。第一封是李贽的意思,陈恒看了大半。就把注意力放在第二份加急上,上面是说顾载庸以河上漕工闹事为由,请陛下召自己进京问罪。

“持行。”见陈恒看完信,就陷入沉思。温彧不免好奇道,“怎么了?”

“怕是得提前回京一趟。”陈恒晒笑一声,也没太在意这件小事。

“可是碰到麻烦了?”正撞上旁边有工匠使劲打桩,温彧不得不大声询问。

“你别担心,今晚回去,你把我说的东西准备一下,让我明日带它们回京。”陈恒吃痛的捂住耳朵,温彧这个大嗓门,说起话来真如雷鸣一般。

他们如今不在沈州,正在名叫青泥洼的码头处巡视。说是码头,其实只是个因渔业而兴的小渔村,远远不如后世的大连繁华热闹。

可就是这么个小小的渔村,现在却云集了几千个能工巧匠。他们正在原来的码头上,抓紧扩建出一个更大的商贸港口,用来接待更多的商船。要只是修还好,偏偏还不能影响往来的商船靠岸卸货。陈恒领着老师傅们商讨半天,就订了一半修、一半用的法子。

“那我们现在怎么说?”柳湘莲一听要回京,就来了精神,“是继续巡视着?还是先回去收拾行李?”青泥洼毕竟不是京师、沈州,一个小渔村有什么好玩的。也就是最近因为地势优越,才有了兴盛起来的蓬勃气象。

陈恒白了这小子一眼,就知道你小子恋着京师的繁华,“看完再说。”

“哈……”柳湘莲挠挠头,又讨笑着跟在陈、温两人身后,走过尘土飞扬的码头。

第二百一十章 新气象(下)

从沈州离开时,陈恒等人就没带太多行李。这次临时从青泥洼去往京师,能带的东西更少。温彧等户部官员准备的文书,是一定要带的。除此之外,也就一两件必备的换洗衣物。

信达跟许管事草草收拾出两个包袱,就看到陈恒拿着几张厚厚的油皮纸进来。

“拿它们做什么?”正吃着水果的柳湘莲有些奇怪,这玩意儿除了防水,真是一点用都没有。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