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389)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好。”陈恒点过头,他也不欲多言。上了马车就开始闭目养神,等了好一会,才在喧嚣的人声中,听到薛蝌等人上车的动静。

江元白才坐下,就不住摆手道:“什么都别问,什么都别说。这几日,我要玩个痛快。”

钱大有见其一副虚脱的模样,忙关心道:“不急着玩,先在持行家里养好身子。”

“太苦了,真的太苦了。”江元白好像没听见,只呆坐着念念有词。乡试考三天,中途还能回家休息一下。像会试这样,在贡院里待满九天九夜,确实太折磨人。

薛蝌亦是一脸的凄楚,他长叹着:“我那排考舍,昨天夜里还抬出去三个。”

陈恒闻言,也只好摇头叹气。都要到最后一天了,竟然在这个时候,功败垂成。他拍了拍手,将大家的心思引过来后,方才说道:“别想这些,回去睡个好觉,比什么都强。”

众人默然,都失了说话的兴趣。

只剩下外头的信达,一边驱赶着马车,一边叫喊着路上的人行个方便。

车马很慢,时光悠长。

……

……

这日回到家,陈恒只匆匆给担心的爹娘请了安,就去洗漱歇息。上了床,什么春闱、金榜通通丢到脑后。一口气睡到翌日下午,陈恒睁开眼,仍觉得自己没睡够。

他是渴醒的,正欲下床寻杯茶水来。就见到晴雯不知何时来的,正趴在桌上枕臂入眠。

这丫头怎么会在这里?陈恒愣了一下,他的屋子除了信达,连爹、娘来的都极少。

晴雯睡得不深,被动静惊醒,就迷糊的睁开眼。还带着睡意的眼眸,一见到披着单衣的陈恒。婢女忙从桌上站起,慌乱的用手背擦着嘴角道:“少爷,您醒啦?”

“嗯,口渴了。”陈恒点点头,上前拿过茶壶倒入茶杯,发现竟有缕缕热气冒出。细节处可见功夫,晴雯都不知自己会何时醒来,这茶水竟能一直热着。陈恒忍不住转头,看着面前的小丫鬟,道:“辛苦你了。”

晴雯没料到会听到这句话,忙垂首摆手道:“回少爷,不辛苦。前面都是管事在这里候着,外头的钱少爷醒了,才唤了我来。”

晴雯口中的管事,自然是信达了。陈恒点点头,又见少女脸上仍带着倦容。想到家里下人少,最近事情又多。她跟信达,必然少不了忙碌。就劝道:“我这没什么事,你先回去好好歇息。”

别看晴雯现在话少,脾气还跟往日一般倔。既不答应,也不摇头拒绝。只合着手,站在陈恒的身边。墙边半开的窗棂,有春风悄悄吹入。少女穿着单薄素雅的春服,颇有清瘦柔弱之意。

晴雯的身姿不高,跟黛玉差不多。两者从长相上看,确实有些相似。都是窄窄的肩,白皙的脖颈修长,眉眼弯弯,眸里俱是灵秀俏丽。

不过比起光彩照人、气质卓绝的黛玉。如今的晴雯,眉宇中总有几分抹不去的愁色。她因为被赶出荣国府的关系,跟哥嫂的关系闹得很僵。

之前生病,表嫂常有歹话说她。一边不给她请医生看病,一边又怕死在家中。更担心晴雯不死不活,赖在自己家里。

晴雯这次愿意入陈家,其实也是因为没有退路可选。荣国府已经回不去,表哥、表嫂又嫌弃她。好好一个人,遭遇这样的打击,倒把原来的精气神磨去一半。

“少爷,您饿不饿?”心中的小心思悄悄作祟,倒叫晴雯在陈家越发小心翼翼。这次再被扫地出门,她怕是连表嫂那里都回不去了。

陈恒伸了个懒腰,饿是肯定饿了,不过现在吃饭,灶房又要麻烦。左右离饭点也不远,他拒绝了晴雯的提议,只改口道:“有别的干果什么的吗?拿一点来,给我就成。”

“是。”晴雯终于得了点差事,忙兴奋的点着头。她正欲转身离去,想了想,又停住步,侧身道:“少爷,是不是不喜欢晴雯这个名字。”

陈恒已经起身来到书桌前,闻言,下意识露出错愕状,奇道:“没有啊,怎么了?”

“那少爷,为什么从来不喊我的名字?”晴雯露出担忧的神色,她就怕陈恒把宝玉的过节,迁怒到自己身上。“少爷若是不喜欢,您改一个就是了,奴婢都没关系的。”

陈恒摇头失笑,他连连摆手,笑着安慰:“放心放心,绝无此事,你安心做事就好。”

晴雯这才稍稍安心,忙快速出了门,给自家少爷寻起垫肚子的东西。稍顷,晴雯拿着糕点、干果回来。东西才放下,陈恒就把她赶走,让她回屋自己歇息。

到了饭间,陈恒才出了门,和几个好友坐在家中,举着薄酒欣赏起月色。痛苦的会试已经结束,几人的雅兴都不错,共同相约隔日去街上走走。

……

……

京师的大街小巷,多的是放松游玩的举子。会试放榜,最快也要到月底,殿试更在四月九日以后。这段时间,是举子们最轻松愉快的时候。

各个会馆、茶楼、客栈,少不了出双入对的士人。或是把酒言欢,或是吟诗作对,好不热闹。置身其中,会让人错以为来到类似元宵的佳节时刻。

文会诗集更是层出不穷,大家都想借此扬一扬名气。要是能被那位京中大佬看中,选在身边充当幕僚,就是会试落榜也变得无所谓起来。

这样的场合,就属各州府的解元、亚元最得意。连陈恒这样的前任扬州解元,也受到不少邀请。他挑了几处看上去不错的文会,带着薛蝌等人一道参加。

跟这场文会一起来的,自然是猜测会元的人选。这里面,就没陈恒什么事了。他的名声都在官场上,在仕林中倒没什么惊人名望。官场是个圈,不进去的人,是得不到里头太多信息。

更何况参与角逐的有山东、江西、浙江、两广这样的科举盛地。这些地方的解元,才是大家公认的文魁。市井百姓亦觉得会元,逃不出这八个人选之中。六千多位举子欢聚在京师,翘首以盼着会试放榜。

陈恒没有借这个空闲去林家做客,他心中有个美好的祈愿。希望自己再次登门,是一种全新的身份。

不论是进士身份,还是其他什么……

……

……

考生们可以放松,考官们却要加班加点辛苦。这次会试结果,朝野上下十分关注。既有六位状元郎担任考官的关系,也有夸张的赴考人数之因。

近七千位举人,才录用一百五十位。这不就是浪里淘沙,沙中觅金嘛。

人数如此之多,录取的名额,还是维持旧例。已经有人提议,在会试结束后,择期加设恩科。这是后事,可以从长计议。大家都在等,等这次的会试结果公布。

贡院内,二十四名考官仍在积极商议。到现在,还能摆在大家面前的考卷只剩下三份。其中一份出自诗经房,两份出自春秋房。

会元的人选干系重大,十八位房考官一致认为,只能从这三位翘楚中选取。剩下的工作,要交给六位状元郎来裁定了。

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先排除的是诗经房的考卷。诚然此卷的文采斐然,可比起另外两份又稍逊不足。

“那这两份,诸位怎么看?”韦应宏作为主考官,先问询着副手的意思。有三位副考官,先做出自己的选择。说来也巧,刚好是一比二。

剩下的陆炫、曹廷受两人,前者先拿起一份考卷,举荐道:“此卷用词典雅,析辞必精。有唐宋之风,骨情尽显。可为会元。”

这确实是此卷的长处,韦应宏看过考卷,深以为然的点头。陆炫做了选择,人数就变成二比二。秉着一份公心,韦应宏又看向曹廷受。对方在仕林中的名望,是本次会试的压舱石。

这位沉默寡言的山东大汉,拿起另一份考卷,又从头到尾默读一遍,才缓缓出声道:“文采斐然,固然可以流传百世。可我观此文,如见日月高悬,千载心在。”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