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546)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是故武帝之后,尊儒术罢百家,此为学理之用。殿下……”陈恒对着求问的李俊继续道,“我朝疆域辽阔,百姓千千万。殿下如何得知上门求官的士子,孰优孰劣,孰对孰错?”

“看品行、看才学?”李俊问道。

这个答案刚说出口,李贽和李贤就皱紧眉头。显然对于孙子死读书的劲儿,很不满意。

陈恒却不好表露太多心思,只好继续讲述道:“夫子、荀子、诸子都为饱读诗书之人,品行亦是德高望重。为何不可大道同流,反而各辩春秋百年?”

李俊听懂了,所谓立场之难、见识之别,只在陈恒的三言两语中道清一二。他马上举一反三道:“陈大人的意思是,独尊儒家是为学理,为朝廷的治理铺路?”

“然也。”陈恒点头,“天下之士,各有不同出身、品行,才学更有优劣。如何颁布一套行之有效的学识、律法,以形成天下共识,朝廷治理天下时才能事半功倍。”

“上古时,人心淳朴,交通不便。是故周王分封天下,以全小国寡民之便。然春秋五百年之乱,可见分封诸王之后,人心思变,各有反复。非其先人不为贤者,实乃后世子孙手握权柄,自生反意。”

不要去考验人性,就跟不要随意试探下属的忠诚一样。一旦开了口,可能就是场不该有的兵祸。

所以翻开史书万千,潜藏在其中的,都是围绕一个权字。为了避免地方割据,就要加大中央集权。那要加大中央集权,涉及到的统一价值观和选贤任能的统一标准,就是重中之重。

不然上下级之间对同一件事,都选择固执己见、各执一词。一场嘴仗打到中央来,吵架的文书来去一趟数月,岂不是增加治理成本,白白耗费国力?

都知道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寓意,那如何让朝廷下派的官员,都有清晰的共同价值认知呢?如此才是武帝遵行董仲舒之法的原因。庸才不好点拨,贤才更难管束。要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和数万万百姓,难在一个标准和共性。

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是为此做准备。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此做准备。

这是一条可以追溯的学理脉络,亦是从这条学理脉络开始。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都在这条标准上添砖加瓦。因为中央集权跟大一统,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大一统之后,要是瞎搞什么分封制,那就是胡闹。纯粹是拿着上古的国情,吹嘘当时的小国寡民。如今的国情,百姓数百倍于商周,光前明嘉靖、万历时期,统计的人口就有五亿之多。各地优劣不同,百姓生计亦不同。

岂可吹古薄今,只一味的强调选贤任能。如何选,何为贤,又不去言明标准。

“所以学理之用,就在于教化亲亲之和。江南之民此生未到过西北之境,如何劝其为西北之危难,为家国社稷抛生忘死呢?因亲亲之和,纵观天下便都是故土、故人。”

这样的论断,在一个过分追求圣君贤主的时代下,无疑是超前的。尤其是在各家大儒,都在吹汉武贬始皇的功绩时,甚少有人去了解两人背后的治理深意。

这,既需要超人一等的眼界和学识,更需要纵观古今的大胸怀。其后,陈恒继续拿着刘邦的例子举例。治春秋的士子,就是这点好。对历史典故,俱是信手拈来。

“殿下觉得,汉高祖为何杀完异姓王后,又不断加封刘姓子弟。是他不懂藩王之难?还是他对后世子孙之爱,信任有加?”

这个问题,宛如一击重锤,直接砸在李俊的脑海里。过去照本宣科的读书日子,一直让他未能明白其中真义。如此来看,刘邦怕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头缺乏足够多的治理贤才。

看到李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陈恒就在李贽和李贤欣赏的目光下,继续道:“就是因为缺少人才选拔的制度,所以他才不得不选贤为亲,举才不避内,所以才有后世诸多乱象。可当真如此吗?”

“五百年春秋战国之乱,岂会是贤才不够。诸子百家的门生,还在天下奔走。黄老之说的学生,亦在窦太后身边待过。可是说到治理天下,大家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形成天下共识,致使朝野纷争不断。此等学理之乱,更胜唐时牛李党争。

后者困在一个利字,前者着泥与学派之别。后者乱一时,前者乱一世。人心一乱,天下自然难以安定。”

陈恒的讲述,已经接近尾声。其一是之后的内容,不好在殿上明讲。其二是他自己也需要更多的人生经历,要迈过千山万水之后,才能得到返璞归真的真知灼见。

等到陈恒停顿许久,临敬殿内的气氛,还在久久的沉默中。李贽已经十分高看陈恒的才华,事实上,作为一个君王,见到最多的就是自比范公、王相的才子。

可陈恒的优点,与这些人比起来,实在是优秀的过分。这份优秀不在于吟诗做赋,而是他的眼界和胸怀,以及对朝廷时政的研判。

“俊儿,你跟着陈大人一起去趟松江治学。什么时候学成,什么时候回来。”李贽突然拍板道。

陛下怎么知道我今日来,是想请辞提早回松江?陈恒有些诧异。

李俊也是意外的很,他没想到自己还有出宫游学之日。当下就兴奋道:“孙儿遵旨。”

李贤一看他的神色,就颇为苦恼道:“让你跟着陈大人,是过去好好读书。且不可胡作非为,终日怠惰……”许是不放心,李贤又对陈恒叮嘱道,“这孩子自小顽劣,陈大人管教起来,不必忌讳我的颜面。玉不琢,不成器。只盼着俊儿能跟着陈大人学些真本事!”

这两人一起吩咐,陈恒不敢迟疑,只好勉力答应下来。

临到出了宫,陈恒的身后,已经跟了条小尾巴。

第三百一十一章 良人归

辞别李贽后,陈恒到家后才跟丈母娘贾敏闲聊一会,朝廷的诏书就通过行人司传到府内。该有的礼仪、案桌,府内下人都是熟练的很。稍显庄重的仪式过后,等陈恒接下圣旨,就成了松江府正五品知州。

这样的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可想到自己在平安州的遭遇,以及在松江府所作的事情,陈恒又觉得心安理得。

对陈恒升官这件事,最高兴的就是贾敏。如此年纪轻轻,就以做到这个官职。将来的前景,又岂止庸远大可以形容。

正好林如海还未下衙,这丈母娘索性拉着女婿多唠叨几句。

“正值太上皇的国礼,倒是不好替你庆贺一番。”贾敏说的十分惋惜。

陈恒马上捧道:“应该的,岳母。岳父有监察百官的职责,我们家自当做好表率。”

虽说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顺眼。可陈恒在贾敏面前,却始终没有林如海面前那般自在。贾敏也不在于小辈的拘谨,只要恒儿对玉儿好,就比什么都重要。

“等这次回去,你们俩的事情,也该抓紧办一办。”贾敏算算日子,新年过后,国葬就要结束。玉儿嫁到陈家,也有一个年头。这个时候要个孩子,正是合适的很。

陈恒听的面色发窘,心中又有点小期待。自己跟黛玉生的孩子,会像谁多些?只盼着肤色能像玉儿些就好。

“知道了,岳母。”

见陈恒一口应下此事,贾敏这才满意的点头。她心情一好,就开始去张罗要给陈恒带回去的东西。陈、林两家一个在京师,一个在扬州,相互间走动的虽少。可逢年过节的走动,却少不了。

正巧这次恒儿在京师,多待些东西回去,由女婿亲自交给陈家人,更能显示出林家人的客气。

得了闲的陈恒,在林如海的书房看上半日书,才等到岳父回来。两位翁婿一碰面,林如海倒先笑着恭贺女婿的高升。

翁婿间相互吹捧几句,见林如海的胡须微微俏动,陈恒便笑着问起一事,“老师,明日我还要去吏部拿文书吗?”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