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545)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我听说……”见柳湘莲还要开口,陈恒微微转过头,就见对方在半斜的艳阳下,担忧道,“在先皇宾天时,戴相其实自尽未成,正被陛下囚禁……”

“嘘。”

左右虽是遮掩的花草、假山,陈恒还是抬起手指竖在唇边。隔了一段距离的廊外,正有一对女仆俏声走过。陈恒默声摇头,示意此等事不好在此言说。又拉着柳湘莲,走入花丛小径。

……

……

回府的路上,宝玉挑起车帘,端详着京师的古道街景。许是国葬期间,又许是少了薛蟠、冯紫英这样声色犬马的勋贵子弟陪伴。今时今日的京师里,少了些宝玉喜欢的热闹。

百姓还是照常过着,走货郎挑着扁担穿行其中。南来北往的旅客,在宝玉穿过之时,冒出一句句迥异的家乡话。声调由远至近,由近至远,叫人发出微妙的感慨。

宝玉看上一阵,才放下帘子,开始闭目养神。等到赶车的家奴通告,宝玉才惊觉自己已经到家。

快速穿过大门,轻步疾行下,宝玉来到贾政的书房。在门口侯了一阵,才听到他爹的通传声。

掀起帘子的宝玉,独身走入堂内。见到贾政负手站在敞开的窗前,他老老实实行礼道:“爹,妹夫他说不方便来。”

稍后,又把陈恒的原话,原原本本的说给贾政听。后者听完,沉默许久,才摆摆手,意兴阑珊道:“知道了。宝玉,这件事,你做的很好。”

宝玉已经许久没听过贾政的夸奖,可偏偏他又听出贾政语气中的无奈和苦涩。宝玉留了个心眼,想到陈恒跟贾政之间的哑谜,便出声问道:“爹,可是家中要发生什么大事?”

没想到这傻儿子,也有机灵的一天。贾政十分意外的侧过头,想了想,还是笑道:“咱们家能有什么事,你只管去老太太那儿玩耍。再过几日,你媳妇就要回来。切不可再惹她生气,夫妻间和和美美才是真……”

见贾政又要唠叨,宝玉心底马上犯怵,又听贾政此刻的语气十分柔和。他才忍不住眨眨眼,觉得他爹今日怎么变了个性子。

“去吧去吧,老太太大病初愈,切莫让她劳神伤心。你说些好听的话,记得别打扰老太太歇息。”贾政摆摆手。

怎么还把我当孩子看,宝玉露出愁容。可贾政难得对他和颜悦色,宝玉只好道:“孩儿省的。”

出了贾政的书房,宝玉直奔荣禧堂。贾母一见宝贝孙子从外头回来,忙笑着将其拉至身前。询问起宝玉,今日他爹交托的事情办的如何?

宝玉岂会妄言,只挑着些街上好玩的事情,又拿来逗老太太开心。人上了年纪,哪有没病没灾的。贾母知道自己这身子,只要宝贝孙子陪着,就是最好的灵丹妙药。

两人说上一会闲话,就碰上三春入内给老太太请安。说来也是奇妙,时至今日,三春年岁都是不差。除了贾迎春因为孙家儿郎之事耽搁外,连剩下的两春都未嫁出去。也不知道里头,到底有何种隐情,还是此刻的各家勋贵,人人自危。

宝玉未觉有疑,只想着一众姐姐妹妹,还能像小时候那般玩乐,真是件极好极好的事情。

一群晚辈簇拥着贾母玩闹上半天,临到晚饭时刻,宝玉见还未见到琏二哥、琏二嫂的身影,半是奇怪道:“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怎么我们家的千里眼、顺风耳一日都未瞧见。”

贾母就喜欢宝玉这张能说会道嘴,忙笑道:“他们夫妻俩最近成天喊忙,也不知道神神叨叨些什么,整日都不见人影。你姨妈家出了那么大的事情,你凤嫂子都没时间过去一趟。”

“太太真是说笑了。这么显威风的时候,我那好嫂子真没去?”宝玉听的大为吃惊。

“可不是嘛。”贾母又看向一旁的探春,怜惜道,“还是这丫头懂事,在旁帮了你娘不少忙。”

“……”宝玉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只好跟探春对视一眼,又起身谢过妹妹对自己娘家人的照拂。

见宝玉这般模样,探春倒是一慌。忙让过半个身子,嘴上嘟囔道:“都是自家姊妹兄弟,二哥哥这是为何。”见宝玉只顾着傻笑,探春又对老太太无奈道,“二哥哥到底是长大了。果然还是老太太见识高远,知道放二哥哥出去历事一番。”

老人家就喜欢听夸奖晚辈的话。又是自家孙女开口说的,到连自谦的功夫都省了。贾母乐呵呵道:“也不盼着你哥有多大出息。能知晓些事情、学些本事,将来等你们出嫁了,给你们撑个娘家来,你们也有个傍身后路。”

一番话,说的三春神色各异,只有宝玉在旁掰着指头,数起宝钗回来的日子。

……

……

陈恒在家呆了几天,替岳父检查过林珏的功课。就挑了个日子,朝宫里递了面圣的折子。赶在某日的早朝过后,陈恒被李贽召至宫中对话。

今日韦应宏到不在,只有太子李贤作陪。陈恒入殿时,便瞧见李贤坐在御座下的首位,身后站着一个正朝自己挤眉弄眼的李俊。

陈恒上前先见过礼,又向李贽禀明来意。得知这位臣子还是一心想回松江去,李贽也未出声阻拦。只笑呵呵问着是林如海的意思,还是陈恒自己的意思?

这种黑锅,岂能让岳父替自己背着。陈恒自然再三声明,表露自己的心迹。李贽点点头,许是今日心情不错,他竟然开始考教起陈恒的学问。

“今日早朝的热闹,你如今不是朝官,没赶上这事。”李贽对着李俊道,“俊儿,你来给陈大人说说,也让陈大人答一答你心中的疑惑。”

陈恒不敢迟疑,连忙供着手听完李俊的讲述。原来今早的朝堂上,首辅韦应宏跟曹廷受发生一场辩论。说的是‘法不责众’之事。

这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历代名家圣贤都有各自的解读。但面对现实里上级抛出的考题,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更要看清自己站在什么样的立场。

这样的辩论,显然是为了之后处置勋贵做铺垫。韦应宏手握相权,理应要考虑朝堂的稳定。这是首辅的职责,亦是皇权对其的默许。他的立场自然不用明说,肯定是法外留情的调调。

曹廷受未必就不知道其中奥妙,也清楚大案发生后,对朝局的动荡影响。可他有意入阁分割相权,这个关键的时刻,要是表现的跟韦应宏一个鼻孔出气。难免会造成首辅、次辅同声同气的政治寓意。

这肯定是李贽无法接受,也是曹廷受要竭力避免的局面。你瞧,政治的妙处就在这里。抛开事情的对错不论,每个人都要先要讲自己的立场。

陈恒的立场呢?自然是要跟着韦应宏走。这位是文臣领袖,只要陈恒不想做个孤臣,就不能让自己自绝在韦应宏面前。加之此事上,韦应宏的观点确实跟自己相同。陈恒自然要替其好好发声一番。

一通法理跟伦理的辩词过后,李俊才似懂非懂的点点头。可看李贽和李贤的神色,显然是明白陈恒的真意。

今日殿上都是李贽的认可之人,听着陈恒的话,深感意犹未尽的李贽说起话来,也不藏着掖着。他直接问道:“听说你之前提过四理之说,今日借着这个机会,你也给朕讲讲此义。”

陛下果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陈恒心底惊呼一声,忙起身道:“臣遵旨。”

稍作停顿,将心中的思绪缓慢整理。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加,陈恒最近确实确实有些新的感悟。他借着茅大庆以身救人的行径,论述了‘伦理乃亲亲之和’的注释。

这句话是开宗明义的提纲,在座三人都是见多识广之辈,陈恒倒不必过多叙述。只从伦理跳到学理上,陈恒费了不少心思讲述其重要性。

这段历史,陈恒旁引先秦至汉朝的历史。以始皇和汉高祖为两个节点。依次讲解了从学理到法理、治理的妙用。

“昔秦皇废分封设郡县,以集天下之力。方能修长城,征百越,开巴蜀,权制天下。高祖广封宗室为王,虽初定大汉社稷。却也导致各地藩王纳贤招兵,武帝登基时,更是叛乱不断,此乃当时之祸也。”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