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魁独占状元郎+番外(169)

作者:岚曛 阅读记录

她稍稍一犹豫,竟点头答应了,竟是连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

她和姬澄明、嬿儿三人,围着一张小桌子而坐,桌子上摆着的不过是粗茶淡饭,一碟子炸豆腐,一碟子青菜,一碗烧冬笋,却是一人一碗浮元子。

望着碗中的浮元子,她有些惊讶,京城人过年不都是吃角儿的吗?怎么这里同南边一样,是吃浮元子的?

她并不言语,低头吃饭。

这一顿饭,倒是十分和胃口,是记忆中的家乡味。

“姬相公原先可是金陵人?”她问。

“祖籍是。”他答。

她缓缓说道:“姬相公做的饭菜,味道很像我以前认识的一位故人。”

“这位故人现在在哪里?”嬿儿满嘴塞着饭菜,口齿模糊地说道。

“他……他去了很远的地方,一时回不来。”

“哦,那他对贵人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人?否则,过了这么久,贵人怎么还会记得他烧的饭菜味道。”嬿儿扮成小大人的模样,颇为得意的说道。

沈红蕖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道:“是啊,嬿儿说的很对,他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人。”

姬澄明低头,默然无语。

……

饭罢,沈红蕖前去告辞。

许是过了许久,终于吃到了家乡味,她心中原本阴翳的心情,一扫而空。

回去的路上,她沉思了许久,问小橘道:“小橘,你还记得你娘亲做饭的味道吗?”

“当然记得!我哪怕吃遍山珍海味,也绝不会忘记我娘亲做的味道,我最喜欢我娘做的烧面筋,那可是一绝,比肉还好吃咧……”

小橘说起吃的来,话络绎不绝。

“是啊……那个味道,怎么会忘记呢。”

她低头沉思,自言自语道,一双秀目之中,写满了怀念和困惑。

她抬手,拢了拢耳鬓的碎发,却摸到了那一支跟随她多年的芙蓉花簪。

忽然之间,她似乎想起了什么,眼神突然如烟火般明亮,转眼却又幻灭。

“不可能……怎么会……”

她极力劝说自己,否认着刚刚闪过脑海中那个难以置信的念头。

那种情况,于情于理,都不可能。

只是虚妄、可笑念头罢了。

可她内心深处,却有一丝信念还相信着。

倘若这世上,真的有“奇迹”呢?

--------------------

第118章 十里寒塘路(3)

=========================

二月的京城,依旧春寒料峭。京城人还没从正月里的闲散回过神来,原定于四月的殿试,却着急火燎地举行了。

朝中动荡,人才凋零,不少臣子被卷入轩辕炎、槐彭祖的叛乱中,死的死,贬的贬,空出了不少位置,又逢国家多事之秋,亟待需要人才填补空缺。

过去,虽有科考,但选拔出来的进士,都是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大族子弟,做不得数。但这次殿试今非昔比,去年秋日开恩科选出来的贡士,过半皆是白衣出身的书生,而且,本次殿试,乃是颜巽离第一次以摄皇帝的名义,亲自主持殿试,其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无论是谁,今番殿试选出来的书生,均是他摄皇帝的“天子门生”。

因此,不少白衣考生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原先不敢肖想的前三甲位,也不再是痴人说梦了。

殿试的前一日,鲁仲仍在菩萨庙中温习功课,明日就是最要紧的殿试,此时的他心绪烦乱,也无心读书,忧心忡忡地问道:“澄明兄,明日殿试,会出什么题目?”

姬澄明只是抱着一本《道德经》翻看,随口应道:“这事我哪里会知晓?”

“反正也看不下书,咱们且猜一猜,若你是考官,你会出什么题目?”

姬澄明眸中微光一闪,嘴角一条,露出了一丝讥讽的微笑,“想来,必定是‘正名’二字。”

“哦?何为‘正名’?你展开说说。”鲁仲十分感兴趣,凑上前来问道。

姬澄明淡淡一笑,不再说话,只是将那本道德经盖在脸上,阖眼小憩。

鲁仲见他不言语,自言自语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若他行的是大道,又何须‘正名’呢?”

殿试当日,当考卷发下来,鲁仲看着白纸上写的题目,心中更加佩服姬澄明,不禁感慨,这题目果真被澄明兄猜中了。

殿试的题目是:“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本次殿试,在文宣殿举行。

文宣殿乃是一个偏殿,自摄皇帝颜巽离还是摄政王时,因在此处办公,召见大臣,这文宣殿也益发重要了起来。此时,文宣殿上一人一桌,坐满了三十五名贡士,颇有些紧凑。

本次殿试的试卷每一份都是装在蜡封的信筒之中,乃是摄皇帝颜巽离亲自拟题,在殿试之前,所有人都不知道题目是什么。

八位大臣乃是本次读卷官,他们在本次文宣殿督查考场纪律,他们心中也颇为好奇,四处巡视,瞥到本次题目乃是:“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心中颇感惊讶,仔细一想,却又在情理之中。

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意思是说,孔子对仲弓说:“耕牛之子身上生有赤色的毛,并且有圆满端正的两角,即使想不用它来祭祀,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这句话最浅显的意思,是说杰出的人才,可以不论平凡的出身。用人要用他的德才,而不是看他祖上有多么阔气,正所谓“英雄不问出身”。

今日殿试,坐在这文宣殿中的三十五名贡士,约有一半均是白衣相公,这在本朝几乎是前所未有之事,这句话真真是十分应景。

此题颇为浅显,考生们也都纷纷了悟其意,只见三十五位考生,人人面色皆异,最高兴的那一等人,便是没出身、没地位,只能读书科考来改变命运的白衣书生,他们解读出“英雄不论出身”的含义,人人面有喜色,如千里马遇到伯仲一般,拿起笔来,奋笔疾书。

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子弟,以谢玄为首,拿到考卷,面上说不上有多欢喜,他们也知道摄皇帝布下此题的用心,他们虽也有才,但平心而论,只是论才能,不论出身,他们当真有十足的把握,和那些寒窗苦读十余年的白衣相公相比吗?

这些出身高贵的考生们,信心稍稍不足,却也提笔写了。

考场之中,唯有两人,迟迟还没有动笔。

这两人,倒是引起了八位考官的注意。

一名是秋闱甲榜第一名的会元,鲁仲,只见他黝黑的面庞上,眉头紧锁,仿佛苦大仇深一般。众考官心中诧异,他既能考上会元,定是才华过人,怎地如此浅显的考题,也能难住他?

另一名则是甲榜第六名的姬澄明,众考官扫过去,看到他苍白的面庞,清冷的眸子,心中不由得为之一寒,此人如此年纪轻轻,怎地修炼地如同入了定的老道一般,云淡风轻,视外物于无物,时间紧迫,日暮之前便要交卷,他可别误了时辰。

约摸过了一盏茶的功夫,鲁仲和姬澄明同时下笔开始书写。

文宣殿之中,人虽多,却只闻或急或缓的呼吸声,还有蘸了墨水的笔尖,落在纸上发出的细微的“嚓擦”声。

……

颜巽离阅看着三十五位考生的卷子,神色如常,直到看到两份试卷,剑眉微挑,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

这三十五份试卷,已经先交由八位阅卷官审阅过,若是觉得写得好,阅卷官便画个圆圈,若是写得差,便画个叉,若是一般,怎是画一条竖线。

如此一来,得圆圈最多者,便是八位阅卷官评选出来的前三甲。

颜巽离拆开弥封,得见得圆圈最多者,分别是鲁仲,姬澄明,许义山。

他略一回想,这三名,好像都是白衣出身的书生,鲁仲乃是山东书生,这姬澄明是浙江余杭县的一名书生,在大觉观里当过几年道士,这许义山乃是福建的书生,爱茶如痴,人都称他为“茶魁首”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