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768)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大小官员都先左看看右看看,之后慢慢把脸露了出来。

而皇帝就这么大大方方的,完完全全的给他们看了个遍。

天子,还是不一样的。对于千万普通人来说,能见到就是荣幸,哪怕是一些低品级的官员也是如此。

“朕今日心情好,从京城出来先到山东。首先要嘉奖的也是山东的官员,尤其是你们的巡抚,刘希贤。他是个本事大、脾气倔的人呐,就是朕有时候也得让他三分。”

刘健这样的老资格,最是受用皇帝给他面子,一时间又是舒坦,又是不好意思,“陛下言重了,臣岂敢冒犯天颜。”

“瞧瞧,做了还不承认,都说你刚直敢言,什么叫敢言?”

刘健还真是个耿直的个性,他辩解说:“臣敢言是为朝廷、为苍生,最终乃是为陛下,因而不算冒犯天颜。臣纵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冒犯陛下。”

对待一个辛苦十年,牧守一方的老臣,朱厚照不会吝啬任何赞美,“敢言也好,冒犯也好。朕不计较这些,朕只计较你是不是守土尽责,是不是真正的为民做官。前些日子,各地听闻朕要南巡,便争相要大兴土木,以逢迎圣意,朕今日第一站到济南,就是要给天下一个树立一个榜样。

既然是逢迎圣意,那就得弄明白什么是圣意,朕的意思难道是要你们铺张浪费?笑话。朝廷早已下了旨意要各地立即停止。这次到山东来,朕心甚慰,因为巡抚刘健没有给朕准备富丽堂皇的行宫,这是一大功,这才是真正的逢迎圣意!朕要赏也是赏这样的臣子!

还有你们各位,也都很好。没有给朕张罗什么奇珍异宝、奇珍异兽。朝廷呢,现在是不缺银子、也不缺粮食了,天下承平、四方安定,但不管如何,不能忘记本心啊。何为本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当官,还是要为民啊。”

刘健拼着八十岁的身子也要跪下给皇帝行跪拜之礼。

“皇上盛德如春,仁慈如海,自登基以来,德政斐然,泽披苍生,天下万民无不感恩上天降下一点贤明圣君,臣等也无不感恩于皇上恩德!”

巡抚之后,一众官员则齐呼,“皇上圣明!皇上圣明!”

“今日叫你们过来呢,一是让朕见见你们,另外一个,也叫你们见见朕。要见见你们……”朱厚照说到这里起身下了台阶,“是因为朕自登基之初就说过,天下官员,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你们这些知县、知府,朕也在挑选上费了一番心思,所以今日在座的各位都是优中选优选出来的。要你们也见见朕,是让你们都看看,自己卖命的皇上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他的品德如何、长相如何。有些人,当了一辈子官,还没见过皇上,那岂不是很亏?”

“哈哈哈。”

皇帝口才很好,也说得有趣,他们纷纷笑了起来。

“好好,”朱厚照探出头,仔细的瞧了瞧这些人,“你们,哪些是知县呐?站出来。”

哗啦啦的,大概有几十个蓝袍官员全都走了出来。

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朱厚照挑了唯一一个看着最年轻,像是刚刚蓄胡子的一个人,指着他,“你出来,出来。”

“臣遵旨。”

此人走上前,一撩袍子跪下。

“叫什么名字,在哪个县任职?”

“启禀皇上。臣乃临朐知县关延卿。”

“嗯。临朐有多少户、多少口、多少丁?”皇帝语速极快。

此人拱手,朗声而对,“禀皇上,全县两万七千五百余户,十万三千九百余口,在册丁壮三万八千二百余人。”

朱厚照继续,“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

“全县水田六万八千八百余亩,旱地三十一万五千六百余亩。”

“嗯。”皇帝满意的点头,“希贤公,他说的准确与否啊?”

“回皇上,关知县所言句句属实。”

“看来不是个颟顸、混日子的知县,朕虽看不到全貌,但管中窥豹,可知全县各类事务均在你这个知县的心中。”

刘健立马自得的说:“陛下,山东各府、县官员臣都一一考校过,若是无德无能,臣不管他是何背景,断然不会容他。因而,陛下可一一提问。”

朱厚照心惊,“每一个都是这样吗?”

“每一个都是。”

“是你说的,朕就信你,朕就不一一考问了。看来山东之所以为山东,还是有些道理的。”

刘健继续上前,“陛下,臣在奏疏中上呈过,在济南,臣动员百姓建了一处成片的万亩红薯田,陛下若是有意,臣愿领陛下一观。”

朱厚照微微转过头。

杨廷和心领神会,“当初推广红薯山东力度最大,希贤公所说的万亩红薯,也是真的。”

“那是要看。盛世的天下是如何的壮美,朕岂可不看?”

第六百四十五章 君臣观礼

正德五年以来,红薯在大明朝走进千家万户。

按照最新的种植面积,全国已有超两千万亩,而亩均产量已经随着种植技术越发熟练达到了25石。

虽然离现代农业每亩6000斤也就是40石的标准仍有距离,不过在没有化肥的年代,农作物的产量上不去,这是无法跨越的自然规律。

实际上现代农业的高产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化肥。

其实每亩25石也很不错了,如果是按照十取一的税比,这就是5000万石的岁入。

当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一是因为收税过程不可避免的存在贪墨、损耗,甚至有的时候某个区域遭灾那么还要减免;二是国家并不需要收这么多红薯……

红薯的热量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缺点。

其实朝廷并不需要多少,但该收还是要收,如果不抵税,那民间种植的动力就会减弱。

收上来哪怕吃不了,也可以卖、可以赈灾,另外,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红薯和红薯茎都可以喂马,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的喂马,对马的健康非常有益,属于优良饲料。

所以朝廷还是会收红薯。

当然,两千万亩的土地种出来的大部分的红薯还是被民间吃掉了,老百姓没有那么多好日子过,尤其是西北一些干旱区域,能有吃的,已经是很不错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朱厚照从北京一路走来,没有遇到那么多的流民,红薯是起了大作用的。

所以刘健才花力气搞了万亩的规模。

这是一种底气,一旦遭遇灾祸、荒年,不至于把人饿死。

朱厚照也是到了古代,才逐渐理解古人对于荒年的恐惧,因为生产力不足、运输条件不够,一个区域千里旱灾,上百万的人一旦饿肚子,去哪里找那么多多余的粮食?又得多少马、多少人、多少车才能运过来?

所以说刘健提议要去看,朱厚照还是很愿意的。

作为皇帝他应该为地方官员实施的这种工程站台,地方也不远,就选择济南府下面的历城县。

朱厚照答应了后天去。

今天就算了,毕竟是皇帝,在宫外临时出行哪里那么容易。

而且他今天也有今天的事情要做,毕竟让那么多人过来了,总不是听他絮叨这么几句就马上让人走。

实际上,在朱厚照的概念里,他应该是听众,地方这些官员才是主角。

反正是出了宫了,时间富余,他便想着……那就花些时间吧。

于是他对着在场的官员说道:“两年一次的大朝会,你们当中许多人都没机会。这次朕既然来了山东,各府、县的主官也都在,那么朕就耐心些。听一听各位知府知县有什么想对朕说的。刘健,你说这些大小官员都是干练之臣,那么朕就随意点了。”

“陛下当然可以。”

“好。那……还是先让这个临朐的关知县说完吧。不限范围、不限内容,也不要考虑你只是个七品官。就将你心中最想对朕这个皇帝讲的,说出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