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987)

作者:皇家雇佣猫 阅读记录

“有人吗?”

张经随即也举起千里镜。

“按照成国公所说,着棕色服装、露两条胳膊的便是叛军,看他们的样子应当是出来打探消息的。”

“本来这大的一艘战船想藏也藏不住。”

之后不久,他们顺着先前的情报,以及对现场的判断确定了一处叛军部落。

没别的,开炮。

轰轰轰的几声下来,密林中飞出上百只鸟兽。

长手打短手,没什么战术与战策,仅是凭着武器就完全压制敌人。

但凡是经历过这种场景的人,谁还敢怀疑火器的重要?

载垚欣喜之下,道:“还是父皇有先见,想方设法的提高火铳和火炮的性能,仗这样打,怕是历朝历代的第一次了。”

“是啊,而且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打到这么远的地方!”

“这面湖不错,捕鱼赏景、训练水兵都是个好的所在,他们不知道用好,那就让给咱们!”

陆地上的部队则是成国公朱凤亲自带领。

最终是的确没和苏莱曼二世通气,明军自己找个清净的凌晨突然对叛军发难。

至于石塘港内,也一下子炸了开来,这里的叛乱已经有些日子了,老百姓们也一直在猜,官军究竟准备如何应对。

等到突然得知消息,自然是个个震惊。

现在明军也贯彻了朱厚照所说的宣传战的重要性,大兵出动之时,在在总督府门前也高高挂起了一条横幅:叛贼阿贝,伤我百姓,大明吕宋驻军奉旨讨还!

店铺的掌柜,走遍四方的商旅……大明人一见此景就明白了:明军这是护卫他们来了!

而南洋其他国家的人看到则要叹息一声:明人有自己的士兵保护,他们就只能自己多多小心了?

因为已经进入军事行动状态,

所以石塘港内也加强了巡逻,一队一队的士兵骑马在街道上转悠,正德二十年了,最年轻的士兵长大到成年,经历中都少不了‘汉民族’的这种教育。

哪些是本族,哪些是外族,那对待起来可是完全不一样。

……

……

热河,避暑行宫。

皇帝在柳树荫下,召集自己的大臣议事。

先前在马车上谈到的宗室问题又被重新拿了出来。

朱厚照听来听去,基本上臣子们的想法也都了解了。

到现在这个阶段,他出手拿掉一些部分宗室的特权和利益,对于整个国家是不会影响什么的。

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面子上不好看。

先前那个谁说的很对,民间百姓之家也不会轻易赶走自己的族人,皇家来这样做……实在不好。

再有就是皇帝本身也会背上恶名。

不过朱厚照不在乎这些。

他神色平静的与自己这一众阁老和臣子交代,“都察院御史楼天英的奏疏,朕以为是有些道理的。唐太宗也曾说,不可劳百姓以养天子宗族。朕当然明白亲亲之道是要顾的,也明白这些都是太祖血胤,不过朕相信就算是太祖皇帝在世,看到现今这样大的宗室规模,也会对百姓心生不忍。

先前朕清查天下田亩,就是为了减一减百姓身上的担子。这次也是一样。我们老朱家啊,人实在是太多了。哪怕是你们这些最聪明的大才,也认不全皇室中人吧?不要说你们,周王府下,周王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人。有的,能生出一百多个儿子,总不至于朕要封他一百多个王爷吧?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天下百姓会恨死我们老朱家。这难道是太祖皇帝愿意看到的?”

诸臣都低头默默听着。

其实张璁最早拿出来说的时候,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就只是稀稀拉拉的。

因为多年过来,人们已经看明白,天子就是‘听’张璁的。

现在张璁的位置很稳,这个时候跳出来太过激烈的反对,那皇上可能不把你怎么样。

但事后,张璁一定会找机会报复你。

所以说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待佳时。

尤其像是姜雍等载垨的支持者都是这样想的,宗室之事虽大,但他们心中还有更大的事,不能在这个时候陷入太深。

当然还有一点也很重要。

皇帝自己都不在乎身后之名,要给户部的国库省银子。

当大臣的还拦着干什么?

尤其各地的藩王多有不法,老百姓本身也怨声载道。

“皇上圣明。”张璁跟着拍了一句马匹,然后说:“臣等几人也在讨论过,为大明江山计,宗藩俸禄之事宜早不宜迟,不若就趁此机会将这事做了。臣以为,主要的措施可有两条,第一,便是将原先‘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不再降爵’给取消。”

其实大明朝的宗室也是有降等袭爵这样的制度的,只不过是部分,也就是“一子承袭,余子降等”。

皇子呢,是亲王。

亲王嫡子是亲王,其余的是郡王。

后面孙子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六世以后,皆为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你就是血缘关系再远,但只要族谱里查得到你,你就是封国中尉的爵位,每年领俸禄200石。

在朱厚照给那帮官员加俸以前,一个五品官的年俸差不多就是200石。

不止如此,因为出了朱棣造反这档子事,老朱家是什么都不让这群‘天龙人’干的。

然而200石正经吃可能还够,可算起钱来确实也不多。

可是朝廷规定啥都不许干,要想挣钱,有个最容易得法子——生孩子。

根据人头向朝廷要钱啊。

这背后有经济考量,所以大明宗藩人数才坐火箭一般的增长。

所以实际上五世而除的难点,不在于降等,这是原来就有的,哪怕朱厚照要扩大规模,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

真正的难在于取消兜底。

而且既然取消了兜底的奉国中尉,就会带来第二个问题——你得允许人家自谋生路啊。

张璁说的这第二点,自然也就是这一条。

这话出来,臣子之间有些小声议论。

朱厚照明白,他们是提靖难之役那档子事,但他并没有多在意,“关于允许宗室经商做官之事,朕这两日思来,或许会比诸位爱卿更加大胆。以奉国中尉为例,他一年两百石的俸禄,因为领着朝廷俸禄就不能经商、也不能做官,这样的规矩谁会遵守?他便偷偷摸摸的去做,或者以他的儿子的名义去做,朝廷要如何监管?就算监管到了又有何意义?一家子好不容易有个营生,朝廷再去破坏了?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所以朕的意思,有些禁令是该解除了。应将不准经商的范围缩小,只在亲王、郡王之间施行,这不是为了限制他们,而是为了防止他们利用身份经商。郡王之后,自镇国将军之下,他们的俸禄都不高,应当允许他们经商、考取京师高院、甚至到海陆军之中当差。若是能立下功劳的,朝廷也可以降下恩旨,让他升爵。如此有赏有罚,岂不更好?这是一。”

接着朱厚照站起来,“还有第二点,便是降等袭爵的范围要扩大,以往一个亲王,是他的嫡子继承亲王,其余诸子继承郡王。这样不好,从这次改良后,变为他的嫡子降一等袭郡王爵,其余诸子降两等,继承镇国将军爵位。就从朕的孙子开始。”

大家都是聪明人,这样一来的话,

一个正儿八经的皇子,要不了几代可能就连一个有爵位的人都没了。

古代人的生命,更容易有意外,有的人好好的一场风寒可能就去世了,所以这个爵位降起来是很快的。

不像之前,比如朱元璋的那些个儿子,什么周王、辽王、楚王、代王到现在还有呢。

“这也是朕有意要几个儿子出京办事的缘由,立了功自然是能封亲王,若是荒唐过度,甚至犯下大错,便是朕的儿子,那也只有一个郡王给他当!”

这个力度就大了。

张璁亦有些微微一愣,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陛下有此决心,乃是社稷之福。臣张璁遵旨,这次议政之后,便草拟圣旨,列明细则,并交皇上批后明发。”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