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趾(238)

贺湛忽然嘿嘿一笑:“那你还理我,不是比狗还……”

谭今在后面听他们兄弟俩信口胡扯,又有点想笑了,得亏这回及时忍住,不然安王殿下斗嘴输了,估计是要发作到自己身上来的。

看着安王的背影,谭今就不由得想起自己的仕途际遇,他人生的几次转折,都与这位安王殿下挂钩,而当年在竹山时的瘦弱少年,如今也已长成高大秀颀的青年。

那时候他也想过,皇长子这一家此去长安,如果运气好的话,也许就不用再过从前的苦日子,但谭今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是天降紫微星,从被废庶人,居然还能一步步重新登顶。

他知道,嘉祐帝有今日,离不开眼前这位安王殿下的筹谋。

也因此,谭今对贺融怀有一种莫名的敬畏,比面对贺湛时更甚。

他看不清自己未来的路,但他懂得顺应局势,跟随强者,在听说自己的调令是贺融向皇帝亲自开口要来之后,谭今与周翊商议了整整一个晚上,毅然决然上了安王这艘船。

行军十多日,大军终于抵达洪州地界。

洪州刺史姜寻提前得到消息,早已带领洪州一干大小官员等候在官道上。

姜寻从未见过贺融贺湛,但也听过他们的事迹,也许朝廷不乏因为贺融贺湛年轻,而怀疑他们是否能完成这次的差事,但姜寻却不敢小看这两位,因为当初贺融他们从甘州出发,前往西突厥,与甘州刺史梁昱打了不少交道,而梁昱正是他的好友。

两人书信往来频繁,姜寻也比别人多知道不少关于贺融贺湛的事情,是以看见贺融下马,他忙迎上去,恭恭敬敬行礼寒暄,命人将大军安置在城外兵营,又将贺融等人迎入城中官驿歇息。

“此地简陋,还请两位殿下包涵,下官已经让人准备了饭菜和热水,为殿下与诸位洗尘。”

“不忙!”谁知贺湛表现得比姜寻想象的还要急切。“岭南如今形势如何了?”

第85章

姜寻没想到钦差如此迫不及待, 幸好他早有准备。

“那些叛军本是南夷人, 在山野居住惯了,根本不可能在广州城久住,他们杀了经略使,又劫掠一番之后,还未知是否已经退出广州, 只听说如今岭南一带车马凋零, 备受摧残, 百姓轻易不敢出门, 甚是风声鹤唳。”

贺融问道:“上奏朝廷的奏疏里语焉不详, 我一直想知道,南夷六部内乱,缘何殃及汉人?就算那些南夷人不像归义夫人那样,愿意归附天朝, 也不至于贸然挑衅朝廷大军,为何黎栈竟敢如此大胆?”

姜寻叹道:“下官略知一二, 此事说来话长。自古岭南此地, 南夷人众多,至前朝时, 中原朝廷打败当时的南夷王,将南夷并入中原版图,但朝廷依旧将岭南视为蛮荒之地,将南夷人视为未开化之民,朝廷派去驻守的官员, 也多数不了解当地民情,到了前朝末年,中原兵荒马乱,朝廷对岭南课以重税,引得南夷人奋起反抗,直到高皇帝建立本朝,归义夫人率南夷六部归顺,但中原人与南夷人的矛盾,并未因此消失。”

贺融亲手递给他一盏茶,姜寻赶紧道谢接过,润了润口,继续道:“高皇帝为了治理岭南,从内地迁了不少百姓过去,但两者生活习俗截然不同,难免矛盾重重,加上许多官员对南夷人抱有偏见,断案的时候难免偏颇,下官听说这回事情闹得这么大,便是由一个案子引发的。”

宝安县两户人家在争一头牛,这本是乡里之间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但此地为汉夷混居之地,情况复杂,两户人家,一户为中原侨民,一户为南夷人,结果争执时侨民失手,将南夷人给杀了。

双方闹到县衙,县令先是偏袒中原人,从轻发落,将其罚钱了事,南夷人自然不服,纠众闹起来,黎栈带人将宝安县县衙给占了,县令吓个半死,赶紧将失手杀人的百姓交出来,但愤怒的南夷人不肯罢休,黎栈趁机联合几部的头人打上广州。时任岭南五府经略使兼广州刺史的郑奇指挥失误,不仅让南夷人攻入城中,自己还丢了性命。

“这么说,他们还占着广州城了?对方有多少人?”

姜寻道:“南夷六部,据说有四部跟着黎栈起事,号称十万人,这些南夷人个个骁勇善战,剽悍无比,郑奇当时轻敌大意,消息滞后,竟被这些人冲入城去,据说他们还挟持了宝安县令。”

贺湛看着眼前的地形图,须臾就有了判断:“南夷人巢居崖处,必不惯住在府城这等平原之地,他们不可能长久守着广州城,迟早都是要退兵的。朝廷大军过去讨伐并不难,难的是就算一时镇压了他们,但南夷人对朝廷的仇恨,却就此延续下来,以后大军一退,他们三不五时,又会与当地百姓发生矛盾。”

上一篇:权杖 下一篇:忘忧

梦溪石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