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风云(37)

作者:二点六一 阅读记录

第18章 少女蔡昭姬

扬州西接荆州,南临交州,北靠豫州和徐州,东临大海。扬州一共设有六郡,即九江、庐江、丹阳、吴郡、豫章和会稽。两条大河即淮水和长江穿州而过。六郡之中,庐江和九江在两条大河之间,其他四郡都在长江以南。就在中原黄巾大乱之时,扬州成了中原人避难的世外仙乡。扬州也在中原人带来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影响下开始蓬蓬勃勃地繁荣起来。

话说丹阳郡的北面有一个溧阳县,溧阳四周是高高低低的一众小山,峰峦虽然不高,却一年四季青翠秀美。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溧江,清波盈盈,婉转曲折地绕着溧阳流向吴郡的太湖。景因水而灵动,人因水而聪慧,人杰地灵就是这样的说法。最早的溧阳候叫史崇,他的高祖史恭的妹妹是西汉时武帝的太子刘据的良娣,刘据被汉武帝废掉时,其良娣在狱中生下儿子刘询。刘询小时候家遭不测,由外祖母史家养育成人,后来登基为皇帝,是为汉宣帝。自此,史家一门荣耀,被封在溧阳为候。史家子弟为官清廉爱民,及至史崇五世孙史泽为节候时,扬州各郡山民屡次暴动,溧阳县却安然无恙。自此,溧阳被誉为世外仙乡,吸引来很多中原人在此定居。

早在先秦时代,溧阳多水患,先汉宣帝派来了一个黄渤君治理溧阳。黄渤君善治水,他带人顺着江水往上游,疏浚了巢湖,往下游疏浚了太湖,又拓宽溧江入湖口,让溧江的上下游通畅,后又挖深扩展了芜湖,保证了旱季溧江水流不断,于是溧江流经的地方田地都能旱涝保收。百姓为了感恩黄渤君,为他修庙,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同时祈祷上苍风调雨顺。二月初八是惊蛰,这天,一声惊雷乍响,惊醒了蛰伏的万物。溧江的水汩汩流淌,冬眠的动物苏醒了,草木萌芽了。溧江岸边空旷处搭了一个高台,台下人来人往,台上神鼓咚咚。原来溧阳百姓春季祭神开始了。一群穿红着绿之人头戴面具,手执刀枪,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台下之人有三五一堆闲聊的,有探头张脑寻人的,有携家带口赶趁的。当地男女本来多着短装,但近几年来中原人来此定居很多,深衣曲裾就多起来。在一棵大柳树下聚集了一群女孩。初一看,十四五岁的年纪,正直青春,各个鲜艳明媚。如果仔细看去,其中有一个女孩却与众不同。她五官明朗,皮肤白皙,身形修长,不似小家碧玉,却有大家风范。江南人不管长相如何端正,五官总长得局促些,身材也要矮小些,这女孩舒眉朗目的,不似江南人。只听一个女孩说:“让昭姬说说,她说得好,大家都爱听。”只听此女抿嘴笑了,她看向台上的舞蹈,指点着说:“古时候有一个大禹帝,他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那时候黄河水泛滥,大禹就翻山越岭,趟河过川,带着工具,带领百姓逢山开山,遇水筑堤,疏通河道,引洪水归入大海。后来,他来到------”这女孩口齿伶俐,语言生动,听者各个专注。你说这个女孩是谁?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蔡邕的女儿蔡琰蔡昭姬。

原来蔡邕因罪被刑,携眷流放朔方,后来朝廷大赦天下,蔡邕一家本想回陈留故乡,却遭恶人算计追杀,在其姻亲泰山羊氏的帮助下来到江南,定居溧阳。溧阳百姓少教养,但此地民风淳朴,人们相处和睦。近几年来中原人来此定居的颇多,蔡邕就开馆收徒,教授经书,闲来无事,以教养女儿为乐。昭姬在父亲教养下精通经诗和琴棋书画。昭姬为人豁达,当地女孩都喜欢找昭姬相处,昭姬就教她们鼓琴,昭姬的名声也越来越响。随着年岁的增长,昭姬出落得才貌双全,本地大户就遣媒人来提亲。说亲的人很多,但昭姬都没看上。也难怪昭姬看不上,这里怎能有人家在门户和才学上匹配得上昭姬呢。

女孩子长大了,有许多幽微的心曲不好对父亲说,昭姬只好对着母亲的遗物思想。这晚天气暖和,室外的蛙声虫鸣繁复,昭姬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点灯起来。初更过后,蔡邕访友回来,见女儿房中灯火闪烁,就敲门进去。蔡邕见女儿拿着其母的遗物,也不觉睹物思人,感慨起来。昭姬要父亲说说母亲往事,蔡邕就从首饰盒中拿起那些东西给昭姬讲述往事。首饰盒底下有一支金花,花柄不再光亮,蔡邕拿起金花,想起了洛阳往事。洛阳繁华,可高寒难耐,自己一家因权宦争斗而获罪,颠沛流离江湖间近十来年。那时女儿才四岁,懵懂有趣,无忧无虑,却跟随自己辗转江湖,饱受风霜之苦。昭姬见父亲手持金花,沉默不语,说:“父亲,给我说说洛阳往事可好?”幼年的事在记忆中零落成碎片,昭姬的心中无限怀想。父亲虽然对她很好,却不常提起洛阳往事,因为洛阳往事深深伤害了蔡邕的自尊啊。我本栋梁材,售货于帝王。书落惊风雨,文成冠古今。焦尾琴初奏,洛阳城皆叹。不幸缝末世,江海飘蓬转。溧阳十二载,踽踽一闲人。被女儿一问,蔡邕惊醒过来,对着金花说:“这是你周岁生日时曹夫人所赠。那天你抓落曹夫人头上的金花不肯放-----”昭姬听父亲说起自己幼年的事,心中充满温馨和好奇,问:“曹夫人是谁?”蔡邕说:“她丈夫是为父的学生曹操。曹操文武兼备,才高胆大,是个有真本事的大丈夫,大英雄啊。”蔡邕说起对曹操的印象,滔滔不绝,这引起昭姬无限的遐想。父母俩不知不觉说到二更过后。当晚,昭姬的梦中出现了一个白袍将军,身形颀长,容貌英俊,坐在一高头大马上远远行来,直到跟前,又倏忽不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