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风暴:郑成功与大明王朝(出书版)(61)

作者:日]陈舜臣 阅读记录

舰队离开崇明岛,正式踏进长江干流,郑成功再次召集干部,激励道:“崇明距南京虽远,各军不得懈怠!”

此言一来是告诫全军不能放松警惕,二来也是在宽将士之心。过崇明而不攻,士卒们难免会有腹背受敌的担忧。郑成功想让他们放心,言外之意就是:我军将以破竹之势直取南京,崇明小城之兵岂敢追击。即便真有胆量,也不过是自取灭亡。

郑成功一旦公开做出决定,便会义无反顾地贯彻到底,即便是林统云也无法劝阻。

“南京之战,已刻不容缓。”林统云叹道。

“正合我意,我就是要将全军逼入绝境,如此才能有破釜沉舟之效!”

“就不能给自己留一丝喘息之机吗?”

“不能,至少这一战刻不容缓。”

远征军于五月十九离开崇明岛,逆长江而上,六月初一抵达江阴城。狼山、刘家沙水域地形复杂,再加之天公不作美,行军耽搁了好些时日。熟悉长江水域的张煌言和引港都督李顺乘小船驶在舰队最前,一路丈量江水深浅。

江阴正好位于长江入海口和南京城的正中央,郑成功本想速攻下此地,奈何清军死守不出,竟迟迟无法攻陷。

“区区指尖之疾,怎能阻我大军!传令下去,停止攻城,继续北上!”

在郑成功眼里,若崇明是手足,那江阴就是区区五指。“五指”如此负隅抵抗,搅得郑成功不胜其烦。

离开江阴后,郑成功忽然记起一事,问林统云道:“朱舜水从军了吗?”

“朱舜水父子眼下在建威伯军中效力。”林统云答道。

“建威伯”是统率第二舰队的右提督马信。从厦门赶来的朱舜水、朱大咸父子在其麾下做事。

“怎不见他来拜见?”郑成功皱眉道。

但凡是加入远征军的干部,都必须拜访招讨大将军郑成功,获得其准允。他只记得林统云引荐了一位知名文人入伍,此人叫朱舜水,原效力于鲁王。但现在他连此人的面都未曾见过,这不合规矩。

被郑成功一问,林统云慌忙解释道:“朱先生在军中担任文书职务,还不曾列席军事会议。”

文书职务的确没资格参与军事会议,但拜访招讨大将军却是礼节问题。其实,是朱舜水故意拒绝造访的。

“这般有人望的文人,在攻夺南京后会有大用场。”说到这里,郑成功临时起意,“我打算在焦山设坛祭天,不妨就让朱舜水写一篇祭文吧。”

郑成功打心底不愿祭神拜佛。与其哭天喊地、祈求神助,不如磨炼自己的力量。在羊山他就拒绝祭祀所谓的独眼蛟龙。但身处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坚持己见、贯彻信念就未必可取了。就拿羊山一劫来说,最终稳定军心的不是其他,仅仅是一场祭祀。

子不语怪力乱神,但奈何那些在阵前厮杀的将士们深信不疑。郑成功不屑于仰赖上天之眷顾,可他麾下的部将却不然。正因如此,郑成功暗自和自己的信念做了妥协,在攻打南京之前,操办一次祭天,以振奋军心。

南京城跟前有一处瓜州镇,此处是南京守军的驻地。瓜州在长江北岸,一江之隔的南岸便是镇江城,清军在此处也有重兵把守。

远征军要经过瓜州、镇江这道防线,少不了一场苦战。即便侥幸不战而过,这两处的清军守军也必定会从后方袭击。大战在即,郑成功查阅地图,决定道:“就在焦山设坛,祭天地山川,祭皇祖皇宗!”

焦山距瓜州、镇江防线只有咫尺,长江南岸有一处丹徒县城,县城以东有一座小岛。后汉年间,有一名叫焦光的名士隐居于此,故此岛得名“焦山”,又名“浮玉山”。

此外,长江上还有金山和北固山,它们和焦山并称“京口(南京的入口)三岛”。

郑成功曾求学南京,素有文采,撰写祭文对他而言是小事一桩。但他本就不情愿操办这场祭祀,自然无心下笔。正因如此,他才会突然想起朱舜水。

“我这就吩咐下去……”事已至此,林统云只能遵命。

其实,朱舜水刚入伍时,林统云便立马赶赴磐石卫拜访了他。但这位老文人一见面便向他大倒苦水:“统云阁下,老朽对郑军在厦门的作为深感不耻!”

林统云大惊,忙问其缘由,老文人痛心疾首地答道:“厦门的文官武将,皆是寡廉鲜耻之辈!国姓爷想要伸大义,麾下如此,何以成事?”

林统云曾和朱舜水在长崎朝夕相对过一段时日,对其气性略知一二。“顽固坚毅”四字是对这位老文人最好的写照。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生而为人,处事需尊礼守节!

当年在安南,朱舜水宁愿身陷囹圄,也不肯对他国之君行臣礼。而今他恶疾在身,自知命不久矣,也变得更为顽固了。如此性情的老文人,是怀揣着复辟明王朝的志向,投身厦门的。可厦门虽是复辟大明天下的最后基地,但海贼盘踞此处多年,自然缺乏老儒生期待的“礼节”。在朱舜水眼里,如今的厦门是乌合之众妄图称臣称将,举止法度毫无章法可言,岛上的民众更是草莽。最令朱舜水无法忍受的,是岛上军民对礼法的无视。

比如,岛上的士卒偶遇上级,只会略微抬手示意,然后便擦身而过。海贼之中本就没有严苛的高低之分,但在朱舜水眼里,这就是礼法崩坏。更有甚者,部分军民甚至会公开诋毁礼法,称之为“腐朽古物”。

如此乌合之众,谈什么复辟大明河山?

即便如此腹诽,朱舜水还是毅然入伍了。在他看来,留守厦门的郑军和流寇土匪无异,而统率全军的国姓爷郑成功就是“土匪头子”。可眼下为了复兴大明,他只能入伍。至于主动去拜访“土匪头子”,那就大可不必了。

林统云清楚朱舜水的想法,但若如实告知郑成功,只怕郑军就容不下这位老文人了。十年的沙场生涯教会了林统云一个道理:礼教不可弃,但在战场上,礼教既非军粮,亦非武器。

在性格上,郑成功和朱舜水简直一样的固执,但这并不能让两人意气相投,反倒会滋生许多冲突。林统云心里立马有了决断:断不可让两人相见。

林统云奉命赴第二舰队,邀请朱舜水起草祭文。朱舜水答应得十分爽快,但这答复倘若传到郑成功耳中,后果不堪设想。

“国姓爷之帅令,老朽焉敢不从,放眼郑军上下,除了老朽,怕是无一人有撰文之能。”

朱舜水嘲讽一番后,当即挥毫,落笔成章。出炉的祭文偏重向明朝列祖列宗之灵祷告,而非祭祀天地山川。大意如下:列祖列宗代代相传之王朝,遭满洲夷狄涂炭,痛失半壁,仅存东南、西南两隅余喘。而今,满人侵袭西南主上(永历帝),东南藩台(郑成功)趁机北伐长江流域,收复江南之地,同时解西南之围。祈求列祖列宗之英灵怜悯吾等本朝遗臣之微忠,不吝赐福……

林统云看完赞叹道:“先生果然妙笔,此文一出,何愁不能感化天地神灵?”

“文章是死物,还须朗读者之诚意,方能赋予灵魂。”朱舜水别有用意地答道。此言就有不满郑成功之意了。国姓爷高举复兴明王朝的大旗,却不能克己复礼,老儒生对此早颇有微词。对他而言,复兴明王朝就是重振礼制。

“先生何不趁此机会,持此祭文随我一同去拜访招讨大将军?”林统云趁机邀请道。

“这便不必了。”朱舜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此后,朱舜水亡命日本,投身于水户光圀门下。在给安东守约[1]的信中,他这样评价郑成功:“不以推贤进士为务,则是兴复之志不坚,而立业之基不广,志切兴复而弃贤才,是涉大川去舟楫也,何以济哉?”

字里行间充斥着对郑成功用人昏聩的不满之情。所谓的“贤才”,或许也包括朱舜水自己。在他看来,郑成功的复兴大业必须仰仗贤良,身为领袖,他理应放下身段。

上一篇:提瓦特的探究者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