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理财(出书版)(84)

海岩:你的生命如此多情(3)

一个典型的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乐趣也就在于在两个行当中不断变换角色。他说话的语速极快,情不自禁中流露出许多真实的想法。作为企业家的思考通过作为作家的个性溢于言表,海岩的双重性格便由此而叠加。

海岩是一个十分讲究的人,然而他有时的不修边幅令人瞠目结舌。海岩是个十分理性的人,然而他有时的表达又太情绪化。他对他企业的情况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对他笔下的人物涂抹了很我理想化的颜色。从商,海岩是在做工,习文,海岩是在做爱。

著名导演尹力用八个字概括了海岩:平波秋水,狂澜深藏。

席殊:书生不怕输(1)

在关于名利场的江湖传说中,我们听到过无数的荣耀与辉煌,却甚少听闻关于失败和坚韧的故事。

其实,现实和传说正好相反。个人创业拓展疆土从来是危险而又艰辛的事,失败的几率远远比成功的高。所以创业者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要有一颗勇敢的心。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席殊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资产家业至今算不上什么"巨头",干的也不是如何稀奇古怪的行当,但他的果敢和无畏却是很值得推荐给每一个创业者的。

2002年的8月让席殊又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岁月,那充满光辉和传奇的岁月。虽然仅仅时隔十余年,对席殊来讲,却是一个生命的轮回。

那时,寒门布衣,一介书生,曾经仅仅凭借一点梦想赢得了全国性的轰动,如果他再有多一点的商业头脑,也许现在已经是"福布斯"的成员了。

今天,劫尽重生的席殊拥有了512家连锁书店,成了内地最大的民营连锁书店的老板。十年如烟,起点依然,不怕输的书生终于修成正果,变成了商人。

发动"练字热"掘金500万

1963年,席殊出生于江西黎川县。照道理,这是一个出农民而不是出书生的地方,然而特殊的历史时期造就了一个奇怪的文化氛围。

"因为'文革', 这里多了不少外乡人,上海知青、清华老右、中央局办子女,当时县城中学脸碰脸的北大毕业生,中学乐队老师居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所以我们的时间并没被耽搁,该灌输的全灌输了,由那些科班毕业的执教,成绩还能不重要吗?"席殊回忆往事说。

1983年席殊毕业于江西抚州师专数学系。他当时的梦想很,没有一样和后来的职业沾边,最后一一破灭。在师专的几年里,他还想当数学家,直到有一天听完数学家王梓昆的演讲后,意识到那种天赋和才能是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失望之余,他翻出了各种字贴临摹,颜正卿、欧阳询、王羲之......最后决定当一名书法家。

师专毕业后,席殊被分配到黎川县一中教数学,他开始幻想当一个教育家。他说:"教学一年半我便搞教改,推行自学教学法。没想到,最后教育家和书法家都没当成,成了'硬笔书法培训家'。"

那时,由庞中华等人推动的硬笔书法学习活动正在国内蓬勃发展,席殊的书法在全国硬笔书法圈子也有点名气,他便在县里组织青年硬笔书法学会,在全省、全国书法展上屡屡获奖甚至夺冠。他开始想到,如果把"习字"变成一套标准化生产的品牌产品,一定能产生不错的效果。

第一次下海是在1985年2月,他和几个人编教材、办函授,在《中国青年报》登广告招生,马上就来钱!几个月收20多万元,"当初若是先知先觉,今日成为中国巨富也未可知。"席殊带点揶揄地说,"我们都没有回报概念,收到钱并不以为成功,而收到几麻袋的赞扬信却觉得格外鼓舞。想搞一个全国硬笔书法比赛,全国有30多万人投稿!真是盛况空前。为了让硬笔书法进入艺术殿堂,我于当年十月被派往北京,务求在中国美术馆搞展览。"

"那时候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当初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我自己去找有关领导,把我们的辞职经历、远大抱负一说,他们就觉得有义务帮忙,没有人怀疑你的满腔热诚,开新闻发布会那天,《解放军报》副社长、《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各大中央媒体,还有一些领导人等都出席支持,当晚中央台《新闻联播》播放了这一盛况。"席殊说来,令人有不能置信的感觉。

然而,事实证明没有管理和规划的活动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这个五六人的团队在运作了1年之后,在声名大振之时突然垮了下来。钱花光了,席殊甚至连回老家的火车票都买不起。

90年代初,席殊东山再起。他编了一套教材,就是后来几乎垄断中国练字市场的"3S硬笔习字法",向亲朋借了6万元,办起了函授教学基地。

上一篇:禁欲系的他 下一篇:女王的小鲜肉

江南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