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破山河(63)

作者:少盏 阅读记录

学子的事,从来没有小事,事关江山社稷得道失道, 由不得她再罢朝下去。一面即将开战, 一面又是儒生闹事, 文与武自女帝登基就始终在互相博弈,总能令她焦头烂额。

春闱舞弊案其实早在歧王明反之前,就已经浮出水面, 当时事态并不严峻, 又因涉及舞弊的考官是袁家的人, 她才决定睁只眼闭只眼。

当日那袁惜才为阻拦歧王过清明关,以醉酒为由拒不开门,虽拦截失败,却也怪不得他。可军中醉酒乃是重罪,为堵悠悠众口,她已将之罢官流放。既然没能将歧王拦住,许出去的三万擒虎军她自然舍不得兑现给袁家, 为弥补袁家,她便只将春闱主考官的位置给了袁惜才的兄弟袁育才。哪料到那袁家吃了闷亏后,便想在科考上找补,竟贪赃枉法搞出个舞弊案。女帝自知亏欠袁家,不宜严惩之,才将这案子敷衍按下。

可架不住有心之人以此大做文章,在这即将发兵的关头,鼓动学子流血闹事,不仅要求依律处斩袁育才,更逮住机会劝谏女帝重视儒生,忌武将专权。文人可怕,一夕之间暗骂她穷兵黩武的文章已在市井遍地流传。

“文人,呵,闻人……乃元凶巨恶!”待退朝后,女帝在章昭殿大发脾气,而能够听她诉苦的依然唯有唐指挥使。

事态俨然不在她掌控之中了。若在此紧要关头执意发兵歧国,内忧未解再添外患,只恐大厦崩塌。

唐雨旸:“陛下觉得是歧王的人在煽风点火?”

“除了歧王还有谁既想给朕难受,又想针对袁家?”女帝反问,凝着眉头轻抚鬓角,她年纪轻轻,那鬓角竟早早生出两根白发,都是拜歧王所赐。

唐雨旸瞥见那几根华发,怅然叹道:“袁家乃晏家世仇,歧王这么做,旨在把晏家的忠心牢牢捏在手里。一箭三雕,可谓诡谲至极。”

一箭笼络晏家,二箭挑拨文武之争,三箭力阻大羲发兵。

可若说想阻拦大羲发兵,女帝未必会如他所愿。眼下闻人弈初回歧地,必有一段时间着力于拿回权柄,收拢民心,其上下离心之程度必然甚于大羲。此时发兵,歧地臣民或闻询窜逃做鸟兽状,焉有合力御敌之力。

所以即便儒生闹事,越演越烈,女帝也不想放弃讨伐歧王。她今日上朝果断将主考官袁育才投下死牢,决意平息舆情后,再发讨伐歧国之檄文。

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决定,女帝心有愁山闷海,咬牙切齿:“弃了袁家,朕实不甘心!”

弃车保帅,终会人心四散,唐雨旸知道女帝担心的是这个。但眼下这个情形,只能暂时放弃袁家。他进言道:“臣以为,倒不如等歧地使团入京再议相关事宜。眼下儒生尚聚集京中,若是被使团中人蓄意挑唆,只怕又要生出不利陛下之言论。按兵不动静观其变,才是上策。”

女帝最是听得进去唐雨旸的话,沉思少顷,决定将讨伐歧国之事暂且搁下,静待使团入京。

不出三日,歧国使团终于在一片热议声中入京。使臣代歧王献重礼,呈国书,表愿北面称臣,奉大羲为天|朝上国之心。其姿态卑微,求和之言论,正合文臣儒生之意,引得主和之声一时更甚。女帝未立即表态,只安排当夜小设宴席为使臣接风,称臣之事延后再议。

是夜,唐雨旸戍卫禁宫,亲自巡逻大庆殿外。临近子时晚宴终到尾声,有一歧国使者醉醺醺出殿透风,脚步蹒跚恰撞在他身上。

“哎呀哎呀……指挥使莫怪,在下晕得厉害,实在……”那人话未说完,便赶紧找个地方吐去了。

“使者小心脚下。”唐雨旸不动声色,将那人塞进掌中的东西小心藏入袖中。待晚宴散去,守将轮换,唐雨旸回府暂歇路上,才将袖中东西取出,见那使者塞给他的是幅精致小巧的画像。

画中女子美若桃花,约莫双九年华,眉眼间有一份熟悉之感。画中题有一句诗“雨旸时若在仁君,鼎鼐调和有大臣”,霎时让他惊愕失色。

若他没有猜错,这应是时若的画像。

既是歧国使者给他的,妹妹难道在歧王手上?唐雨旸面如死灰,拿画的手僵硬如石,须臾间冒出一背冷汗。

那给他玉佩图案的青衫女子也曾说,若想寻她可往南边。时若她当真身在歧国?那为何不主动联络他,难道……

难道已是歧王人质?

“燕归期,梅将落”这六字天机预言再一次浮现在他脑海。燕妫,歧王……这两人已然踏上同一条船,那预言或许指的正是这一种猜测。

时若夹在中间,既和霁月阁有关又与歧王有关。那么这就可以解释为何陛下会向他隐瞒时若的消息,沈礼也避他不及……因为,霁月阁的人女帝是断然不会放过的。

上一篇:孤城少年微微甜 下一篇:角落中的我们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