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00)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秦月觉得自己可以在闲暇之余约这个住在附近的女生出来逛街,而不用总麻烦珠珠来陪她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后来,秦月的确在那个女生老公加班的周末常和她去附近的公园散步。公园很大,里面的设计藏着一些令人惊喜的小心思。秦月这个新交的女朋友感兴趣的却是另一件事。她学花卉出身的,秦月眼里漂亮的花花草草在她眼中都有名有姓,科属纲目娓娓道来,再加上她的爱好是国学,平日里的闲暇时光都用来练毛笔字,抄写道德经,秦月常常有一种错觉,就是她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过来的人。

不过,两个人骨子里都是随行、散漫的。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不用多话,各自赏景。公园里有时会有票友在那里唱京剧,也有配着音响唱歌的。两个人都会默契地在旁边站着侧耳倾听,听够了再静静地走开,继续溜达。秦月很享受跟对方在一起的时光。后来,当不同的花开始开的时候,对方手里多了一台单反。结果,她在公园里拍摄的摄影作品还拿了个什么奖。秦月真心觉得有的人就像洋葱,一层一层地拨下去,却总有内容。

独居的日子并非只有好处。坏处就是以前秦月出入的时候不会像现在这样小心门户。她即使后来已经习惯了一个人住一套房子,也比往日里要警醒很多,一旦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就会警觉起来。

刚到上海的时候,秦月没有找到团契,只好去教堂聚会。结果看到那里的人在礼拜结束以后,拉着人在一旁传福音跟传销似的,吓得赶紧跑了。后来,辗转找到了一个圣经学习小组,里面大多数人已经就职,有国企,有外企,普遍学历在硕士以上,查考圣经的时候,带领人拿着一本比辞海还大的书,里面每一节经文都有七个版本,旧约有希伯来文的,新约有希腊文的,英文的各种译本就不用说了。秦月到了那里一时间觉得自己像个文盲。

不过,在上海这个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的城市里,一个年轻人肯花时间在信仰上追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秦月后来随着学习小组的人去了他们的教会。那家教会里的人可以大致分成三类,一类是本地人,大多是衣食无忧,家里人或者自己多年信主的,一类是外地来上海闯荡谋生的;还有一类是海外留学回来或者干脆就是外籍的精英。这些人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和挑战各不相同,因此讲道的人很难在一篇内容里满足他们所有人的需要。再加上上海本身就是个流动性很大的城市,很难让人产生归属感,因此去那里聚会的人也多多少少都会在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

不过秦月还是在里面交了三个朋友,一个是外地来的单身女孩儿,一个又萌又帅的小姑娘,在一家意大利奢侈家具品牌中做店面推广。另外两个是一对夫妇,年龄比秦月和馒头大了几岁,却仍有书生气。丈夫是搞宏观经济研究的,博士出身,妻子是心理医生。两个人跟秦月两口子一样脾气耿直,虽然在社会上也没少碰壁,却仍不肯舍弃心底里的天真。秦月在心里很珍视他们三个人。

在秦月生活逐渐稳定下来,社交圈也慢慢建立起来的时候,她对馒头的思念却并没有减少,相反地,每天热热闹闹地出去,孤孤单单地回来,这种落差真的很难受。馒头在临海市的日子也不好过。新婚不久的老婆跑到外地去工作生活,他刚刚脱单,又不得不重新过起单身汉的日子。身边没有馒头,秦月也没心思做饭,即使在家里开火,也大多数是煮冻饺子吃。好在上海的生活的确便利,离秦月小区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市场,里面除了卖各种生鲜之外,还出售很多的熟食,帮秦月解决了民生大事。上海还有自己的连锁小超市,里面也有包子啊,关东煮啊,盒饭啊什么的卖,而且营业时间类似711一样,方便得不得了。所以,从吃的上面来说,秦月可选择的比只能吃食堂的馒头要多很多。可惜的是,食物虽然能解决温饱却不能解决思念,所以秦月肚子虽然吃饱了,心里却仍然很孤独。有时候,她也在想自己是不是自虐,放着好好的家里不待,熟悉的环境不要,心爱的家人不陪,一个人在外地苦哈哈地到底是为了什么。可如果不闯一闯,她的确不甘心。那些书本上的学到东西,最理想的公司在她的手底下成型时,她心里的喜悦是难以描述的。可她也清楚两个人异地而居不是长久之计。

第四十九章 独行

交通部下属的一个国企要造一条重吊船,那个五千吨的大吊上要安装一套主动波浪补偿系统,技术十分先进,全球有资格的供应商不超过五家。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