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01)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国内海工圈子里的大型企业每年都要向国家申请来年的预算。在申请预算时要同时上交一份相关船只或者设备的可行性报告,该可行性报告需要包含一份技术规格书。也就是说,一个设备的购买,不计算考虑购买它的时间在内,从落到实处开始,至少要在一年之前。

秦月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在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通知了荷兰方。这个订单数额不仅巨大,而且因为项目的技术难度,一旦做成了,就可以让HDM在国内的海工界内都有一个非常漂亮业绩。以往,人们提起HDM想到的都是挖泥船,如果这个订单成了,海工设备的名声就打响了。

因此Ray带着自己的技术人员开始了从设计到采购的全面调查。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将设备放在欧洲生产然后出口到中国;另一个则是核心设备在欧洲生产,钢结构部分的建造放在国内,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和调试。Ray从秦月前一段时间建立起来的国内供应商名录中删选出来一批潜在的供应商让秦月进行进一步的考察,还有一些供应商是新加进去的,秦月也是第一次去。因为HDM的核心供应商也将成为客户考察的内容之一。于是秦月开始了新一轮的出差,这一次她一个人上路。

秦月拿着手上的供应商清单,在机场最后一遍过着要考察的内容:对方的业绩表,设计能力,产能,生产设备,资金状况等。比起上一次走马观花的参观,这一次需要了解的内容可能涉及到对方不愿意透漏或者不会给出真实答案的领域。因此,如何收集足够信息才能判断出对方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己方交给对方的设备,的确是一个挑战。好在,秦月在工作方式上已经西化,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她已经将各个供应商需要设计生产的设备要求和询价发给了对方,并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对方做好准备商谈,才将所有的会谈安排在了两周之内。

供应商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大都在长江三角洲一带,只不过有几家供应商稍微远一些。秦月计划由远及近地走访。

第一家企业是一家大型的国企。秦月也不是没见过大型国企的气派,可还是被震撼到了。无论是从生产场地的面积还是从对方的产能来看都是得天独厚的。可秦月注意到,对方似乎产能过剩,订单不足。

秦月参观完对方厂房之后,坐下来和对方的技术人员讨论她提前提出的技术要求。对方以前没做过他们所要求的型号,因此游移不定。因为他们习惯了大批量生产,即使是定制,也很少只造一台设备就算了。他们每次投产一个设备都需要建模,不只是在电脑上建模,还要试造,所以成本很高。因此,他们虽然看重这个大订单,却又不愿意这个冒险。但另一方面,这家国企的信誉良好,财力雄厚,对HDM而言,一旦与对方签订合同,就不存在对方弃单的可能,所以也不是全无优点。秦月一边写着喜忧参半的visiting report,一边叹气。第二天,第二站,一家民企。

这家民企前身也是一家国企,在国企改制的时候,私有化到了当今老板他爹(原厂长)的手里。秦月看着这个地处偏僻,用农民工做工人的企业,心里不知道是什么滋味。这家企业应该是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装修了,所有的生产厂房都灰扑扑的。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子,每年的产值却有五千万之多。他们父子俩在原来产品的基础之上,自行开发了相关配套产品,形成了一站式服务。而且,在他们同样不起眼的实验室里,摆放着的是行业内最先进的测试设备。秦月期望他们提供的是气瓶,这样的小设备,能做到那样的年产值也真是不错的。

第三站……

两周下来,秦月将她从十几家供应商那里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了长长的visiting report 发给Ray。这一趟下来,她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可以开小差打酱油的龙套,而是需要面对厂家高层,销售和技术人员不断提问的光杆司令。她还需要带回来大量的照片和电子版的相关信息。

秦月注意到,很多的生产厂家都在扎堆,比如她就曾经在宁波一座城市里参观了三家有相当规模的液压缸生产厂家。

她走访的这些企业,有国企,有民企,有私企,有外企,也有合资公司。但后两个大多还是集中在上海、杭州和苏州一带。秦月走完这一趟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厂家在创新能力和胆量上的确与国外有不小的差距。他们对自己的技术创新缺乏应有的投入。他们中间除了外企和合资公司之外,大多都在跟随、模仿西方的设备,这一点让秦月感到十分地悲哀。她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只是一个给西方人生产钢结构的基地。其实当代的海工人从教育到见识已经完全可以做出很多的创新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