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2)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船坞则氛围干坞和湿坞。小马哥带着秦月分别过去参观了一番。干坞,顾名思义就是陆地上的一个可以供船停泊建造或维修的地方。秦月对它的印象是,像一个巨大巨深的干游泳池。令秦月感到惊喜的是,小马哥带着她绕道去瞧了一眼那个著名的老船,就是当年李鸿章亲自督建的北航舰队仍存留至今的那一艘。船比秦月想象中的要雄伟得多。难以想象这样一艘当年看成巨轮的战舰竟然浑身上下没用一枚钉子。走到湿坞的时候,就已经在海边了,这个船坞的岸上,架着一座巨大的龙门吊,紧连着两排轨道,可以自由地移动龙门吊。不远的地方有另一个新建的船台。

小马哥告诉秦月,衡量一个船厂的建筑能量基本上看的就是最大单吊吊装的能力,船台船坞的数量和容量,还有码头吃水的深度。吃水越深,可以停靠的或者浮起的船只吨位也就越大。当然,船厂的设计能力,持有不同船级社认证的焊工数量也都很重要。至于员工数量,并不是最核心的考量指标。因为非核心工作船厂永远都可以外包。所以,很多私人船厂最近流行的做法是只保留少数的核心工作人员,其他的人一律按照项目来高价聘用。当然他们船厂不行,因为每年都有固定数额的军船建造和维修工作,再加上他们国企兼军企的身份,所以人员的稳定性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他们还对社会的稳定富有一定的责任。当然,随着船舶市场一路高歌上扬,很多国企船厂也大量地招聘员工以确保能够更多更快地完成订单。但是他们船厂却很聪明地没有这么做。因为造船行业有明显的周期,有上涨期就有下跌期。所以他们厂雇佣了大批的外包队进厂施工。他们的质控部门只需要派出少量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对方的施工质量就够了。至于工程进度,因为和付款有关,外包队比船厂更上心,所以船厂根本就不需要为误工而担心。

秦月听得津津有味,一边听一边点着头。这些方法非常地聪明,和她在MBA上的课都能对应上。实践所产生的智慧真的是令人赞叹。话又说回来了,那些书中所推崇的管理理论,又有哪一条不是来自于多年实践的检验呢?秦月想起小时候,自己猫在屋里看闲书,老爸在厨房里叫她过去帮忙。她听老爸的话,把他指给她看的一个盆端了起来,结果老爸却自顾自地忙着,根本也不说那个盆她应该放哪儿。没过多久,秦月的胳膊就酸了,她冲着老爸叽歪,“这个盆放哪儿啊?”老爸抬头瞪了她一眼,“拿脑袋顶着!”秦月到今天还记得,她当时的第一个反应竟然还真的是去顶那个盆,可那盆子里装满了东西,她根本就举不过头顶。后来,她老爸实在是看不过去了,就给她指了个地方。事后,她老爸特地把她给提溜到一边去教育,“你以后做事要多动动脑筋。自己先想想可以怎么做,不要凡事都去问别人。”老爸说到这里顿了一下,又补充道,“当然,你也不要怕犯错误。人都会犯错的,做多错多,这很正常。你不要因为害怕犯错就什么都不敢尝试。还有,就是劳动使人聪明。”

秦月记得当时自己不过六七岁的样子,其实老爸当时说的那些话,她未必就听得懂。不过这件事因为老爸的回答太出挑,所以她直到今天仍能清晰地想起当时的所有情形。在她人生的道路上,秦月不只一次地想起老爸的那番话,并不断地大胆尝试新鲜的事物,也因此拓宽了自己人生的疆界。

第六章 建立

两个人回到合资公司办公室的时候,屋里已经拾掇得非常干净整洁了。秦月没想到陈瑞一副娇养女儿的样子干起活来竟然这样地勤快利索,对她的好感又往上窜了窜。小马哥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房厂长交给他的任务,跟秦月和陈瑞说,她们两个这段时间最好还是到老楼那边去上班。这座新楼刚刚粉刷完还要散散味儿。秦月还没说话,陈瑞就小鸡啄米似的点了头。小马哥嘱咐完他俩就走了。秦月打量着这间不大的办公室皱起了眉头。只有十几个平米呈长方形的屋子里,一侧放了四张桌子,另一侧排满了齐腰搞的储物柜,满满当当的。中间一条窄窄的过道,只能容一个人通过。刚进门口的右手,藏了个书架,从门口往里看根本就看不到。按照房厂长的交代,屋子里还需要添置至少四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饮水器,只能往屋子的角落里挤或者罗到储物柜上了。

陈瑞看着秦月一声不吭,就上前拉了拉她的袖子,“姐姐,咱们出去吃饭吧!”

也是,还有那么多的事情没有做,一件一件做起来,总有干完的时候。“好啊!去哪里吃?”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