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5)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工厂那边的事情基本上已经忙妥了,秦月和周睿下周起,就要去合资公司在市内的办公室上班了,直到Adam过来开始跑船厂。那个时候她俩或者需要同时驻厂,或者轮流进厂,要看到时候的工作需要。这下子轮到陈瑞每天早起跑远路了。秦月抓紧这段难得的时间,在合资公司所在大厦的办公室楼上,找到一间画室,报了名学素描。这是一个短期速成班,十五天的课程,每天晚上一个半小时。秦月这样做的原因是听了小马哥谈起的一段往事。他说,他当初刚进厂的时候,因为学的是英语,所以被安排在了援外处,在那里他负责和一些国外的人联系。作为军工厂,每年都能收到一些援外的任务,国家会拨款给船厂,造一些不大的船只,免费支援给那些穷困的兄弟国家。关于船的知识和词汇他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学的。后来他接待国外来的工程师时,发现对方和船厂总工在一起说着谁都听不懂的英语,抛开他这个翻译,两个人一张白纸,你一笔,我一笔地画着图,把什么都说明白了。所以他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工程师有他们自己的交流方式,可以完全替代语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秦月当时就下决心要上个速成班学画,至少能够到了可以和工程师用笔交流的程度。于是她越发地忙碌,等到周五的晚上,妈妈提出要让她周六一起去教会参加复活节庆典的时候,她好半天都没反应过来。

第七章 教堂

最近这两个月,秦月像只掉进米缸的小老鼠一样,忙并快乐着。可每天满得要溢出来的日程,秦月的确没有花什么时间跟妈妈在一起了,这样一想,她就答应了下来。嗯,既然是这么特殊的日子,那她也应该请请客,谢谢恩了。就这样,秦月周末的日程如下:周六上午和妈妈去教会参加复活节礼拜;中午和妈妈吃饭;下午和Helen逛街,顺便请她吃饭;周日上午去参加威廉他们的礼拜,中午请他们夫妇吃饭。

周六一大早,秦月的生物钟就叫醒了她。秦月看了眼床头的闹钟,无奈地叹了口气。桐油罐注定了要装桐油。真的闲下来,她整个人都没精神,可一旦忙起来,尤其是能学到新东西时,她就像是迷路的旅人重新又找到了方向,只顾着满怀盼望地往前冲。

船厂的工作秦月已经慢慢上了手,合资公司的项目如今在基础设计阶段,她和陈瑞已经与该项目荷兰方的项目经理Adam通了无数次的邮件,协调荷兰的设计和船厂的生产进度。Adam下周就要过来了,合资公司的司机从她这里已经拿到了老外的航班信息,到时候,秦月或者陈瑞中的一个也会随车去机场接人的。房厂长前一段时间还陆陆续续地面试了几个人,招了名姓孙的工程师,协助Adam的工作。他还招了个出纳,据说是船厂军代表(代表海军常驻船厂,监督船厂军船工作进度)的家属,四十多岁,面容秀丽,为人爽朗,秦月和陈瑞都很喜欢她,管她叫林姐。至此,合资公司这个麻雀的五脏已经配齐了:房厂长(来自船厂),项目经理Adam(来自荷兰),现场督造孙工(来自社会),会计小陈(来自船厂),出纳(关系户),司机(来自船厂),陈瑞(关系户)和秦月(来自社会)。秦月私下里觉得这么小的一个公司人员背景的复杂程度够织张网了。因为人员的招聘完全由房厂长掌控者,一向喜欢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秦月无法理解房厂长的这种做法,如果想用熟手,船厂人才济济,他大可以全都从船厂调任,为什么又是军代表家属,又从厂外找人呢?不过这些事她跟谁都没说,只将这些疑虑放在心里。房厂长给她的感觉非常地复杂,像个洋葱,恐怕你以为看明白了他,其实也不过只见到了他的一层罢了。日久见人心,不着急,慢慢来。

秦月跟妈妈到教会的时候,里面的人还不是很多。母女俩都是不喜欢迟到的人,既然早起了,就早出发过来了。教堂从大门口开始就有人负责接待,门口的人打招呼问候,及至他们进了教堂,就有人把她们带到座位上去。因为到的早,所以,她们的位置很靠前。

这座教堂,秦月以前路过过,进来却是第一次。在外面看,这是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并不高大雄伟。到了里面,却发现空间很大,能容纳的人也超乎了预期。成排的座位和在美国电视剧中所见到的教堂没什么不同,前排的椅背上有给后排坐着的人放圣经的地方。秦月把带来的圣经放在了上面后,特意四处看了一会儿,嗯,没有让人下跪的地方,所以这里不是天主堂,而是基督教堂。她刚上大一的时候曾去BJ找高中同学玩儿,同学领着她去了学校附近的天主堂做过一场弥撒。神父的话一句一顿,每次他一停下来,下面的会众就会说“阿门”,秦月当时听得聚精会神,却还是有很多的内容没听懂。弥撒结束的时候,有的人跪下去祷告,秦月那个时候才注意到,每排座椅的脚下,都有包着海绵的跪榻,和长椅齐平,可供所有的人下跪祈祷。后来回到临海市之后,秦月就去找了一些关于基督教、天主教的资料来读。了解了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和她的生活无关,看过后也就被她抛到了脑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