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4)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于是接下来的两周,秦月和陈瑞两个忙得脚不沾地。拉光纤,申请固定电话,并监督船东和船级社的办公室的装修。为Adam申请居住证,找房子,为他的大女儿联系双语学校申请入学,为他的小儿子申请双语幼儿园。当然所谓的双语是英汉双语,荷兰语太过小众了,临海市大概除了他们船厂之外,一共也找不出来几个会说荷兰语的人。不过荷兰人不愧是trading nation,他们的政府也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为企业服务。在中国的各大城市,荷兰商贸部都设有办事处,为当地的荷兰企业服务,或者促进中荷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秦月辗转联系到了临海市荷兰商贸部的负责人,是一位在电话上听不出年龄的女性叫Helen,说的一口流利的汉语。秦月提了一下荷兰公司的名字说明了打电话的目的,对方就知无不言地为了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两人说完了正事,都发自内心地欣赏对方说话办事的爽利劲儿,就加了微信,表示一定要找个机会一起吃个饭,交个朋友。放下电话,秦月就拿着她推荐的幼儿园和学校的联系方式跑起来了。出于她意料的是,这些幼儿园和学校对生源的要求,不是一般的繁琐。合资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车子,是一部商务车,还真是多亏了这部车子跟进跟出,在路上秦月还能打个盹歇一会儿。

到目前为止,合资公司的项目组还没有建立起来,很多的工作其实都是船厂的项目组在做。小马哥协助着赵处长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钢板的订购和采购。因为项目是用欧元结算,所以这个项目的风险之一是外汇与人民币汇率的涨跌。所以,无论是船厂也好,合资公司也罢,都需要申请外汇保全,以规避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失。至于供货期长的那些进口设备,小马哥则拉上秦月。秦月不得不再次地感叹,很多事情你以为你知道是一回事,你真明白是另一回事,而你能够做到则是一件完全不同维度的事情了。他们和船厂项目组的技术经理一起催促着荷兰方面将对核心设备的具体要求和图纸尽快提交出来。秦月才明白,几乎所有设备的采购都需要三件东西:技术规格书,图纸和商务合同。等到一上三件东西准备妥当之后,他们会把这些文件发给厂商表里的供应商,等接到对方的反馈和报价之后,再将他们聚在一起,开招标会。用A的价格去压B,然后再用B的低价去压A。各种计谋手段层出不穷,讨论技术规格书和价格的增减时候的心理战术都让秦月看得眼花缭乱。因为他们不是一家一家地来,而是找一栋楼在同一天内将所有的供应商聚在一起,向拍卖行一样挨个地谈。工厂内部派出两组人员,一组是技术人员,另一组是商务人员。供应商需要先拿到技术人员签字的技术规格书才有资格参加商务谈判。

秦月在船厂和室内往返的日子里,从每天长知识到每天长见识。而且,最令他感到有趣的是,船厂里的那些穿着统一服装,面目模糊的人,一旦近距离接触了,几乎个个都精明能干,活色生香。嗯,她实在找不到更恰当的词来形容他们了。虽然他们大多数都是男的,但他们做出来的事情,在言语行为上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分寸的掌握和拿捏,让她感叹连连,觉得自己恐怕这辈子也赶不上了。其中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采购部的二把手,周新。他看上去不到四十岁,一张娃娃脸,脸上总是带着一丝笑。在认识周新以前,秦月曾以为自己多少也算是见过点儿世面,可认识了周新以后,她才见识了什么叫做八面玲珑,滴水不漏。周新就是有这个本事,无论有多少难处,需要同时平衡多少方的利益,他都能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的,而且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人人都喜欢他,觉得他为自己的事情犯难,事情了了,都对他感激不尽。市面上的所有设备,无论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只要有的,他都能随口说出来那样设备的历史价格,现在的价格,设备的优劣,同等设备的品牌和优劣,供应商公司简史,临海市的销售点设在哪里,联系人是谁,如果没有销售点,代理又是哪一位。

他身上有两部手机,不停地响,每个电话都不过十几秒就结束。在招标大会上,他带着手下的采购人员,安排着技术部和商务部的人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在嘈杂的大厅里,几十家供应商等候着被叫进那两间紧闭的房门里面去。他像一条鱼在海里一样自由地在人群中穿梭。时不时地被人打招呼,无论对方是谁,他都笑脸以对。那笑容亲切厚道,做不得假。秦月感慨,这人要是放到古代,那就妥妥地是个计相之才啊!她佩服得五体投地!谁说国企里都是混日子的,他们都应该到船厂来开开眼界!每个人都能干,个个不简单,没一个是白给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