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42)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另一方面,秦月不得不赞同Adam的说法。从历史上来说,荷兰就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自由的国家。尤其是二战之后,很多欧洲的嬉皮士(或者称为迷失的一代),都愿意到荷兰来生活。他们中大多数人的落脚之处就是阿姆斯特丹。再加上当年荷兰海上霸主的身份,阿姆斯特丹虽然远不如当初和今日鹿特丹港的交通枢纽地位,不过当初也是全球贸易中心,因其股市的建立,地位不亚于今天的纽约。这些历史或多或少都在这座城市的身上留下了印记,只要留心查看就可以发现值得追溯的蛛丝马迹。

午饭后,Adam带着他们几个去了水边,乘坐游艇围城一周。几乎所有著名的城市都离不开水,而观看这些城市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乘坐游艇欣赏两岸的建筑与风景。游艇不大,其实与其说是游艇,不如说是一个带棚顶的小船,只能容纳下十来个人。开船的人带着麦克,一边操船一边用英文解说。船速不慢,两岸值得看的东西很多,秦月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译一边抓拍,忙得不亦乐乎。

除了著名的剧院等标志性建筑之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历史悠久的那一排老楼了。那些楼都是连体的,远远看去像是一幅二维的画卷,多为深浅不一的红色,偶尔也有颜色很正的绿色出现。楼层都不高,而且每栋楼都比较瘦,像一排瘦高的人紧紧地挤在一处。船长指着那些楼说,曾经荷兰收税的方式是按照每栋楼的窗户数量收取的。窗户越多,需要纳的税就越多。所以你们看,那些楼有的只有一扇窗户,有的却有很多扇。那些窗户多的人家,当年建楼的时候就是为了炫富。还有那栋绿色的最窄的楼,看见了没有?那栋楼里面积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其他的什么都放不下,约会都成问题。

走马观花地看下来,几个中国人都有些意犹未尽。

秦月注意到他们行船的河道并不宽阔,有点儿像她去过的秦淮河,就问Adam。Adam告诉她,这些都是人工的运河,为了交通方便也为了运货。不仅这座城市里有,荷兰的运河几乎遍及全国。他和家人度假的时候每年都要开着船沿着那些运河出去玩儿。秦月没想到Adam这样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就可以有自己的私人游艇,即使是普通的配置,价格也不会太低。就开始刨根问底起来。瘙到了痒处,这似乎是Adam最得意的话题,如同打开的闸门,一发而不可收拾。

第二十章 共生

Adam先从他那条心爱的小船说起。一艘十几米长设备齐全的小船原价在五十万欧元上下。太贵了,所以他买了艘二手的。虽然是二手的,可船却有七八成新,内装也不错,他们一家四口人每次出航都要在船上一口气待上十几二十来天。

说着,Adam把手机里的照片调出来给秦月看,照片上所显示的小船的外观,就是一条普通的游艇,里面的确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房车有异曲同工之妙。照片有的是他们一家人靠岸时拍的,Adam平日里刮得干净的下巴不见了,满脸的络腮胡,像个落魄的流浪汉,他妻子形象也好不到哪儿去,跟夜莺有一拼。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两个孩子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Adam解释说,船毕竟太小,只能装载最基本的食物和水,他们隔几天就得靠岸补充一下船上的供给,顺便改善一下生活。秦月看着他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也忍不住笑了。Adam再三跟秦月强调的是,他们基本上不提前设定航线,开到哪儿是哪儿,反正荷兰也不大,运河网络又四通八达,总能找到停靠的地方上岸。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说走就走的旅行,最难得的是每年都能走上一回。

秦月问Adam船只的保养费用如何,他说平时在一个小码头停靠,只需要缴纳一定的停船费,比较贵的是船会生锈,每年都要除锈,还要对上面的主要动力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更换,所以费用并不低。他们家开的车很便宜,平日里最奢侈的花销都在船上。

秦月又问Adam,荷兰人有船的多不多,听说的比例还挺惊人的。大概和中国二线城市拥有高档私家车的比例差不太多。他眼睛亮晶晶地跟秦月谈起他的几个朋友的船。一个朋友是帆船爱好者,按照古帆船的样式复制了一艘帆船,当然添加了马达,不过即使是靠着风帆,船也一样可以航行。那个人常常去参加比赛,有时还能拿个奖什么的。另一个朋友就更不得了了,他自己设计了一艘可以破冰的船,有二十多米长,曾带着一家人航行了一年多,最远到过北极圈。那个家伙是荷兰海军的军官,退役后在荷兰的一家大公司任职。入职之前,带着全家去远航。他老婆也很厉害,是个飞行员,据说那位伙计也有飞机驾驶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