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54)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秦月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首先,她还没看过真正的巴黎;其次,哪有客人正在吃饭,你一个开饭店的非得逼着客人停止进食,听你夸奖你所居住的城市的道理?再者,她连猜带蒙才弄懂对方简单的一句话,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用法语回答他。只能昧着良心点头,“Oui, oui.(对,对!)”地回答着对方。然后笑了一下,意思是,大爷,我可以接着吃吗?对方这才满意地放过了她。

他们回酒店结账后,乘坐地铁赶到了埃菲尔铁塔的时候才九点钟。这多少让秦月安心了些。她最担心的就是时间太紧了,她想去的地方会看不全。反正,这次这么短的时间是没有参观卢浮宫的机会了,但埃菲尔铁塔,蒙马特,凯旋门,香舍丽榭大街,她却一个都不想错过。

接下来的大半天他们不停地走,不停地走,终于把上面的那些地方都逛了一遍。虽说是走马观花,可毕竟这些地方秦月早就在读过的小说和看过的电影中神交已久,因此,这一趟下来,就好像把心里的黑白图画染上了七彩的颜色,一切都变得鲜活了起来。

这些地方秦月最喜欢的要属香舍丽榭大街和蒙马特了。至于埃菲尔铁塔的存在,尽管已经成了巴黎的表示,象征着现代钢铁世界的降临,可在整个巴黎的建筑群众确实显得十分突兀,极不和谐。其实从铁塔开始建造的那天开始,反对声音就不曾断过,后来很多人用各种方式解读它的存在,人们才慢慢地接受了它。在秦月看来,可能它存在最大的意义就是反差。它的材质,位置和结构都和巴黎其他一切建筑物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至于凯旋门,小得可怜,远没有想象中的恢弘。

而香榭丽舍大街则不同。接到宽阔,古建筑林立,上面来往着世界各地的人,有购物的,有观光的,他们在看风景,殊不知,他们也是风景。这些人当中,秦月发现打扮最得体还是当地人。法国人的平均身高并不高,大多偏瘦,选择的衣服颜色以黑白灰为主。秦月看着自己身上红色的外套,开始怀疑自己的品味。偶尔,也会看到一个打扮得如同走T台的美女,穿着一身的香奈儿,拎着小手袋,戴着贝雷帽,好像随时都可以停下来摆个Pose等着拍照。

随行的几个男人经常停下来钻进专卖店里买东西。秦月却没有兴趣,她更喜欢站在外面看建筑,看行人。她注意到有些店铺的营业时间,竟然周日休息!你能想象王府井大街上的专卖店每个周日都关门的情形吗?秦月真的惊着了。她没想到巴黎人可以任性到这种程度。嗯,不过她突然想起妈妈推荐给她的美国电影,由真人真事改编的“Chariot of Fire”,里面的两位男主,一个是犹太人,一个是基督徒,两个同为奥林匹克金牌得主。可那个基督徒为了做礼拜的缘故,拒绝在周日参赛,放弃了一块唾手可得的金牌。所以,这些周日不营业的店铺,也许是因为信仰的缘故也未可知。

秦月后来好奇那部电影里的故事特意去查了一下那个基督徒的资料,那个基督徒后来到中国传教,被日本人抓了起来,又组织囚徒共同成功越狱。秦月对这种有真实信仰的人打心底里尊重。所以,今天一看到香舍丽榭大街上有店铺周日不开门,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第二反应就是想起了当初那位伟人的英雄事迹。

一行人走到蒙马特的时候,都有些乏了,找了间接头的咖啡馆坐下来歇歇脚,顺便喝点东西。秦月要了杯热巧克力来补充体力。蒙马特临街有许多的小店和街边摊,比起香舍丽榭要接地气得多。当然,这里也有很著名的街头画家现场为游客画肖像。在这里做生意的有很多是国外来的。秦月就在这些小店里买了不少冰箱贴和钥匙链,准备拿回去送人。其实,她十分怀疑买到的东西的原产地,恐怕就是中国义乌。

绕过了蒙马特是大教堂的后身,那里有一个巨大的广场,广场上有许多街头艺人在现场表演。在这里秦月第一次亲眼见到了把自己伪装成塑像的人。嗯,好像人们管这个叫行为艺术。真的是太像了,有模仿石膏雕成的白色塑像,也有铜像。刚开始秦月被游客拥挤着朝着大教堂走去,只以为自己路过了一个雕像,可突然间她身边的肖像却动了,秦月被吓了一大跳。这才注意到,从她身边开始,一路下去有一整排的雕像,每座雕像前的地上都放着一个容器,里面的欧元已经很多了,有纸币,但更多的是硬币。

秦月刚才买纪念品的时候,已经把身上所有的零钱都花光了,只有大票了,又被后面的游客簇拥着,没来得及想办法就被推离了刚才的地方。这件事她后来一直觉得遗憾,因为那些街头艺人,实在是值得她至少用金钱表示敬意。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