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89)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船东需要特殊船只和设备施工的时候,就会委托设计院将自己需要完成的工程信息告知对方,让对方根据工程的需求进行设计。设计院很多的时候缺乏创新能力,而且他们充其量只能设计船只,在众多海工设备面前,他们也是彻头彻尾的外行。所以,设备的设计,船东会直接找最好的供应商去做,而船只的设计,他们则会找HDM这种有经验并有自己设计子公司的企业来做。然后,船东会把整船放到一个船厂去造。船东跟船厂所签订的造船合同可以是全包合同,就是把明确的技术规格书、厂商表和船舶设计都交给船厂来做。当然这个世界上有这样实力的船厂并不多。更多的时候,为了保证质量和控制成本,船东只会把一些附加值低的船壳、舾装、内装部分交给船厂去做,而自己握着大舌贝的采购权。

船东也好,船厂也罢都需要采购设备。这些设备从中方的角度去看,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有标准件,也有定制的。这些设备无论大小都来自于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也要分成三六九等。主机、推进器这种大设备,就像鱼的心脏和鱼鳍一样地重要,全世界最好的供应商也不过每样三五家。他们和客户的关系最为平等,因为双方谁都离不开谁。次一级的设备要分成定制设备还是标准设备,有能力根据船东或者船厂等客户的要求对设备进行改良、更新,达到为客户的项目量身定做目的的供应商都不简单,需要相当的实力才行。这样的供应商也没有几家。而那些生产标准设备的厂家,因为可以批量生产,所以很容易被抄袭和替代。不过他们的生存之道在于以下几点:规模庞大,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拓展新产品,行程产品系列,跨行业供货。这些举措都可以提高竞争者进入的门槛。再往下就是部件了。部件都是易耗品,像细胞一样,不断需要更新,所以他们虽然单价不高,却用量庞大,薄利多销才是他们的盈利之道。

这样一来,从上到下,供应链基本明了。越往上,地位越高,话语权越大。越往下,地位越低,话语权越小。一圈逛下来,秦月郁闷地发现,国外厂家紧紧地把守着供应链的上游,而国内厂家却更多地聚集在供应链的下游。不仅如此,那些国内的大设备生产厂家,有很多的设备都有抄袭之嫌。秦月亲耳听到外国供应商的嘲讽,说他们这边刚出了设备,那边就被中国人给仿造了,希望他们仿出来的东西至少能达到正品功率的五成以上。秦月听了这话,耳根都红了。中国与中国人是劈不开的,从来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了好几年翻译的秦月对这一点认识得十分深刻。

从心底里说,秦月并不抵触模仿的跟随策略,想当年那个列强不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呢?那个时候怎么就没人嚷嚷产权保护呢?可那些人在抄袭和模仿之后,都超越了原来他们紧紧跟随的人。这一点,至少在海工领域,国人尚需努力!

只要比对一下同样设备同种型号的国内和国外供应商资料,就不能看出两者在技术参数上的差别。即使完全拷贝他人设备的人,也不能保证生产的精度和设备功能百分百的实现。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花了将近一百年时间去研究德国和英国,才厚积薄发早就了他们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工业上赶超了世界第一强国,美国。尽管他们在货币上被美国摆了一道,没有慢慢消化自己的经济泡沫,可他们的底子还在。即使是今天看起来已经十分孱弱的前苏联解体后的列国,当初的工业底子也不容忽视。当今世界,新兴产业,服务行业与金融行业一跃成为了各国国民产值的贡献大户,然而,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标志着她技术、财力、能力的领域,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国家脊梁。因为,国家的军事装备能力与重工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令人欣慰的是,海工行业并不都是传统行业,它里面诸如风能和潮汐能等领域也是在最近一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产业。就像航空航天和电子产业一样,只要中国人肯努力,就能很快地跻身于世界前列。

秦月把饭盒丢到垃圾筐里的时候,完全不记得刚才吃的是什么。因为她一直在想自己能做些什么。现如今,她在一家地位尴尬的中西混血企业中做一份打杂的工作。虽然谁都觉得她挺好使的,可她自己却不快乐。因为这份工作对她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已经没有了太大的空间和意义。再加上,合资公司董事会成员早已经读过了蜜月期,开始了漫长的争吵与拉锯战,导火索正是他们在荷兰谈的那份合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