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月春藤(31)

作者:江湖千澍雨 阅读记录

自此,拐脚六便成了昭关镇小学的老师,学生们都称他为“六先生”。

从洛阳一路向西便是长安,笔直的一条官道。

以黄巢前几次到长安城的经验来说,这条路正常的速度是四天可到,如果快马加鞭,或许三天也可以到,但马吃不消。以正常的速度行进,到达长安城,他还可以休息半个月左右,这段时间,温温书,加强一下诗赋方面的功底。

前几次科考,在诗赋方面他是吃了大亏的,和其他考生一起凑钱买的押题往往都押不中,背诵的诗词歌赋又基本上用不上,在用典方面又不投巧,用的典故生搬硬套、火烧斧凿痕迹十分明显,有时连自己也无法卒读,很难想象那些满腹经纶、博览群书的阅卷官看到他这样的考卷时是如何的忍俊不禁、窘迫万状。

故而,黄巢认为若他在诗赋方面有所加强的话,这个科举对他来说还是可以期待的。黄巢觉得他今天之所以有如此的顿悟是后知后觉的偶然灵光乍现,其实,很多人早就发现了他在诗赋方面的不足,但是他们或是出于某些阴晦不明的目的、或是出于嫉贤妒能的心理,或是出于某种难以言说的理由,就是不说,或是遮遮掩掩、含混其词用一大堆的废话来掩饰这一事实,比如他的老师,他的同窗,他的挚友,他的……他的夫人。

想到这,黄巢有些不寒而栗,在那么多他认为亲密的人当中,居然没有一位真正的希望他能考上进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他三十多年人生的极大嘲讽与生活在这看似温情的人世间极大的悲哀。

--------------------

第16章

==================

嘲讽归嘲讽,悲哀归悲哀,进士还是得考,书还是得看。既然已经知道自己在诗赋方面的缺点,黄巢决定还是耐下性子好好补补,便翻开一本由一名落第举子写的《诗歌文选》,这也是被举子们奉为圭臬的大补丸。

坦率地说,李白的诗,他喜欢,他喜欢李白诗中的真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杜甫的诗,他也喜欢,他喜欢杜甫诗中的厚味,“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李商隐的诗,他同样喜欢,他喜欢其空灵,“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但是,必须承认,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自黄巢自己写诗以来,这些知名诗人的作品他也无须顶礼膜拜、须仰视才得心安。他写的诗无论是构思、意境、押韵、用典、气势等方面也不输给上述诗人。只是这科考让他焦虑,患得患失,变得不自信,让他无法专心致志地写诗。唉,唯有考上进士,才是他人生仅有的坦途,灵魂借此才能得以休憩。

至华阴县境时,阴霾的天空突然放晴,冬欲留春未至的时间,天空中居然出现了彩虹,小乙知道黄巢喜欢祥瑞之兆,便停下了车,惊喜地指着空中,“少爷,你快看啊,有彩虹。”

黄巢正在看《庄子》,便挑了帘,果然,空中一轮五彩的虹,燦然夺目,他来了精神,跳下马车,仰起头,彩虹清晰可辨。

“小乙,今晚你想吃点啥?少爷我请你。”

“省省吧,少爷,那两大锭金子都没有了,要不省着点花,我们怕是回不到曹州。”

小乙说得有道理,黄巢想起什么似的,对小乙说:“上次救我出来的那个小七,那个英俊的少年,你是不是见过?”

“哪个小七啊?”小乙拍着脑袋问,“就是上次那个人呀,打了一个照面儿,没啥印象。”

“你看他像不像那个江湖艺人?”

“少爷,这我哪知道啊,元宵节那天晚上,你在观看江湖艺人表演的时候,我不是在客栈睡觉的吗?”

“唉!”黄巢叹了口气,“我心里怎么这么七上八下的?想起来心里不是个滋味,反正那个小七定然还会再见面的,待灞桥柳成荫再见面时,我得好生问个明白,他是不是欺骗了我。”

尽管黄巢打心里不愿相信小七就是那个江湖艺人,但他越是回忆,便越是觉得有些像。 尤其是眉眼,虽说江湖艺人装作一副老成持重、玩世不恭的样子,偶尔也流露出惯看春花秋月、曾经冷暖人间的沧桑气息,但那灵动的眼眸有着溢彩的流光,那种年青人才有的朝气与迷惘是掩不住的,也抹不去。

难怪当时黄巢见到江湖艺人时就有一些疑惑:这人仿佛是在哪儿见过。这样一想,那个江湖艺人必定是小七无疑。 但问题是:自己是寒中送衣,也算得上有恩于小七,他不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吧,为何要害人呢?莫非小七是为了那两大锭黄金,但凭小七那点石成金、以假乱真的本领,两大锭黄金,他岂能看得上眼?若他真有那么大本领,为何在冬寒的夜里单衣单裳月下读书呢?

上一篇:野山猫与白玫瑰 下一篇:再度与你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