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131)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原本需要上交给官府的税赋,转而由世家豪族获得。

这是一个君权衰落,世家强盛的过程。

世家豪族的土地兼并与农民逃户,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汉末至晋初的人口锐减,除了战争与时疫,另一方面便是,很多百姓并没有户籍,也不交税。

在官方的记载中,这些便是不存在的人。

因此,凌寒想要降低赋税,除了短期会面临钱粮减少以外,还要面临政治压力。

先前他趁着自己统一扬州豫章以外的各郡,降低了一成的赋税。

扬州并没有哪个世家搞出什么动作来。

这是因为,两场战争大胜,使得他在扬州获得了巨大的声望。

在没有彻底触及世家根本利益的时候,世家当然既不想,也不敢暗中跟他作对。

更何况,世家中也有许多人忠于汉室,视他为大汉的希望。

但这并不意味着凌寒可以肆意发布政令。

如果此刻他下令瓜分世家的土地,分给贫穷的百姓。

即使世家不能推翻凌寒的统治,也没办法鼓动平民掀起叛乱。

但扬州就不可能安稳了。

而他也会基本丧失从世家大族中招揽人才的机会。

要知道,在没有科举制的情况下,封建帝王所能获得的人才几乎全部来源于世家。

比方说周瑜,来自庐江的大族周家。

这些日子以来,凌寒时常与周瑜一同出行。

有时会听他吹笛,有时交代他去做事。

周瑜算得上凌寒在扬州的心腹之一。

但如果凌寒下达这样的政令。

即使周瑜本人能够理解,他的家族也一定不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一种类似于卸磨杀驴的举动。

当然,凌寒也不可能下达那样的政令。

即使是现代社会,类似于世家的剥削也从未间断。更何况是生产力落后的封建时期?

再者,尽管他对这个时代的平民充满同情。

但也还没有大公无私到,完全不顾及自己人的利益。

如糜氏,从一开始就跟随着自己,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让糜氏壮大。

倘若自己将来完全抹杀掉世家,对这些人来说又何其残忍?

他所希望达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减少这种剥削,起码让治下的百姓不至于挨饿。

所以他将希望寄放在新的土地上。

假若庐江的这批俘兵可以开垦出大量的新耕地,同时没有什么人在开垦荒地的过程中阵亡。

他就会将这样的消息尽快地传遍扬州各郡。

自然会有许多百姓眼红,自发地离开世家豪族,到官府登记,恢复户籍,申请开垦属于自己的土地。

为自己耕种,耕得越卖力,属于他们的收成便越多。

他们自然会更加尽力,生产出更多的粮食。

尽管这些粮食并不属于凌寒,但起码扬州会拥有大量的存粮。

这种方式,本质上也是在从世家那里夺取利益。

只是要缓和很多,没有那么直接。

也远远达不到过河拆桥的地步。

扬州地区的世家,势力比起北方来说,要弱许多。

甚至连川蜀的世家也有所不如。

这一点,从历史上三家归晋之后,扬州世家地位最低就可以看得出来了。

势力越小,阻力就越小。

凌寒觉得,凭借自己现在的声望,采取这样的政治行动,应当不至于引起世家的反扑。

当然,为了以防万一,他决定采取一些措施,进一步消除他们的敌意。

为此,凌寒将周瑜请到自己的府上。

他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透露道:“等到这一批的俘兵开垦完水田,本王打算进一步降低税赋,最终降至十税一。”

周瑜是何许人也。

寻常人或许短时间内根本瞧不出什么,他却一眼看出了凌寒的真实意图。

即,从世家那里咬下一大块肉,送给百姓。

或者更合适的说法是,还给百姓。

事实上,早在凌寒决定让俘兵开垦荒地的时候,周瑜就隐隐有过一次这样的猜测。

只不过,这个猜测当时便被他打消了。

因为官府和军队并不能从中直接获取好处,却要得罪于世家。

只要不将百姓压榨太过,百姓是不会起义的;反观世家,每一项不利于他们的政令都会引起他们的敌意。

若在和平时期,轻徭薄赋无可厚非,值得称道。

但在战争时期,即便体恤百姓的不易,这也并非明智之举。

于是,周瑜听完凌寒的话,沉默了片刻。

随后开口道:“瑜有一事请教。”

凌寒道:“公瑾且说无妨。”

周瑜问道:“赋税如此之低,一旦施行下去,百姓很快便会有大量的存粮。殿下是否打算将他们的存粮据为己有?”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