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15)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这也是朱厚熜突破自己过去的性格,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嘉靖那大礼议,第一阶段就吵了三年多。

朱厚熜不求一锤定音,那不可能。但是,他要尽量让杨廷和等人不是那么大义凛然!

……

奉迎团那边已经吵翻天了,满怀期待过来的杨应奎瑟瑟发抖。

“若是依殿下之意,岂非是直接以藩王继统?这等纷争一起,天下藩王心中又会有何想法?”毛澄双目赤红,“张锦、谷大用,你们一个先去宣旨,一个私下谒见。殿下如今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受了你们挑唆?”

谷大用冷冷说道:“咱家私下谒见却吃了个闭门羹,大宗伯的弹章已经送到宫里,咱家也请罪了。咱家只记得,太后当晚说得明明白白,杨阁老也答应过是继嗣的,内阁拟的什么遗诏?大宗伯不敢问梁阁老,拿咱家说道却于事无补。”

张鹤龄顿时反应了过来,目光闪烁不已地盯着梁储:“这是存心的!为何不能写明继嗣再继统?当日议立殿下,在场诸人以阁老们及拟招的翰林学士学问最高。既然明知太后最关心的是继位名分问题,杨阁老也亲口说了殿下是以亲子身份继位的,又怎么会在遗诏中留下如此纰漏?”

他眼巴巴地过来,因为是以太后亲弟的身份,要在将来过继到太后和孝宗皇帝名下的新天子面前再得一份迎立之功、叙一层国舅之亲的啊!现在这位嗣君却不愿过继,那岂不是全都搞砸了?

“殿下安能如此断章取义,挟遗诏以自重!”毛澄唾沫横飞,“谷公公,是你们还是王府中何人曲解遗诏?”

谷大用冷笑一声:“大宗伯是要揪住这一点不放了?咱家要是有这学问,当日乾清宫中就会据理力争!咱家说了,想议咱家的罪,咱家只能戴罪待查。如今紧要的问题是明日怎么办!城里宫中都准备妥当了,大驾卤簿恐怕都出了城,城外行殿也早就建成!殿下要是不入城登基怎么办?”

“骑虎难下了!”张鹤龄咬牙四望,只觉得人人可疑。

遗诏有这个纰漏,大学士和尚书难道看不出来?这些文臣可疑!

提前去过王府的张锦和谷大用,这些奴才最懂得逢迎上意了,一样可疑!

一路大张旗鼓地到了京郊才把这个问题点出来,那小子难道不明白想坐上皇帝宝座至少得是人家的儿子吗?那小子和王府属官同样处心积虑!

一切的源头都是那遗诏的表述,张鹤龄张口就来:“遗诏既然有问题,那就改一改!”

梁储沉下脸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二百五:“遗诏安能随意废改?”

“那阁老们为什么不先把遗诏拟好?”张鹤龄嚣张跋扈两朝了,目光想要吃人一般,“莫非这就是你们的算计?殿下和太后争起来,得利的就是你们文臣!”

“殿下这是受到了奸人挑拨!”毛澄顿时反驳,“只要我等对殿下申明祖训、痛陈利害,殿下自会明白。”

“你刚才说了那么多,殿下怎么没明白?”张鹤龄瞪眼看着毛澄,“你们是不是就等着这一刻?殿下都能看得出来遗诏的纰漏,你们学问如此精深,岂能不知?这就是故意的,现在已经都到京郊了,骑虎难下!一句大局为重,是不是就让太后认了?本侯爷也是奉迎团一员,我不同意!”

“殿下既然曲解遗诏,自然不能附和殿下意思!”

毛澄的意见倒是令张鹤龄有些意外,他见徐光祚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样,开口问梁储:“梁阁老,你怎么说?拟遗诏,你也有份!你们可都是先帝拔擢入阁的!”

语气像是在逼迫,浑然不顾梁储内阁大臣的地位,帽子已经盖过去了。

梁储淡淡地扫了他一眼,有一些气势。

张鹤龄这才先收了点愤怒跋扈。

梁储缓缓开口:“杨应奎,你即刻回城,将殿下意思回禀杨阁老。”

杨应奎如释重负,虽然这个差使同样很辛苦,但总比在这里什么都干不了只能担惊受怕要强。

等杨应奎出去了,梁储又说道:“今天怕是等不到太后与杨阁老他们的意见了,何况还需要说服殿下。我等已至良乡的消息传入京城,此刻京城百官百姓皆翘首以盼,若迟迟不见殿下入城,恐怕大乱将起。明日清晨先到城外行殿!”

“梁阁老果然就是要以大局为重,先将错就错?”张鹤龄立马表态,“我不答应!崔驸马,你说句话!”

在张鹤龄心目中,他跟崔元都是太后的人。一个是太后亲弟,一个是孝宗皇帝的妹夫。

崔元一直苦笑着,此刻才开口:“侯爷,我说话又有什么用?”

张鹤龄冷笑着:“不管继嗣不继嗣,反正也都是永康长公主的亲侄儿,是也不是?”

崔元脸色变了:“侯爷慎言!”

第16章 势在必行

话糙理不糙,永康长公主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兴献王朱祐杬共同的妹妹。

朱厚照在位,她是亲姑姑;朱厚熜在位,她也是亲姑姑。

她的驸马,并不因为朱厚熜继嗣不继嗣有很大区别。

“国公爷,你怎么说?”

徐光祚低眉闭眼,一句话不说:徐家一门两国公是不假,但如何还能担事,还是这样天大的事。

张鹤龄看他的样子气急败坏,又看向太监们:“谷大用、韦霖、张锦,孝庙、太后、大行皇帝都对尔等恩重如山,你们怎么说?”

面对张鹤龄择人而噬一般的眼神,谷大用只是平静地回答:“侯爷,老奴们可没有资格商议这些。先帝遗谕,大事只由太后与阁臣审处。”

张鹤龄没想到他这么大胆,顿时咆哮着说道:“难道现在这里就只由梁阁老一人决定?殿下现在已经把话说得那么明白了,明早要是启程,那不就是如了他的意?”

“阁老,此事不决,万不可动身。”毛澄苦口婆心,“到了城门之外,焉有不入城之理?暂驻良乡,可以百官出城前来奉迎为由以示庄重,先拖一拖!”

谷大用闭口不言,默默留意梁储的反应。

如今局势可微妙起来了。

内阁之中四位阁臣,杨廷和为首辅,梁储为次辅。

选立新君,杨廷和的人选让梁储没话可说,他算是拥立之功;梁储退而求其次,争了个迎立之功。

但如今,杨廷和在太后面前保证了是以亲子身份继统,殿下却摆明了继统不继嗣的态度。

让他动身到城外,不就是代表梁储同意了他的态度?

此刻梁储只要决定先到城外行殿,那就是真在京城众目睽睽之下了。难道还真呆在行殿那里扯皮争论?

若嗣君已经到了城门口却久久不入城甚至被废掉另立他人,那么太后和内阁就是闹了天大的笑话。

如今杨廷和在太后面前保证过的,他不得不前后言行一致,一定要像毛澄这样苦口劝谏。

蒋冕、毛纪是杨廷和的应声虫,在这个问题上他们让殿下生厌是迟早的事。

内阁局势似乎转眼有了变化。

梁储会怎么决定?

再联想到之前嗣君送给梁储的那枚印章……

这一点也就张鹤龄这样的角色想不明白,其他人都想到了这一件事,各怀心思地看着梁储。

梁储深吸了一口气,沉声说道:“遗诏既已颁行天下,就断无妄自废改之理。殿下登基既然势在必行,在行殿与在良乡又有何区别?不论此事如何争议,太后面前,吾失察之罪已是不免!吾这就先上表言明情势并乞骸骨。”

一句乞骸骨让众人顿时都惊了,纷纷思考起梁储这个请辞退休会带来什么变化。

只有毛澄惊疑不定地看着他。

拟好的遗诏被殿下这样解读,同为内阁大臣,他梁储只是失察之罪吗?那荐立嗣君、主导拟诏的杨廷和,又是什么罪?

关键问题是,治他们罪的,能是太后吗?

奉迎团之中最有资格在这个级别的事上发表意见的梁储表态了:明天先到城外行殿。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