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420)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看了看这些重臣之后,朱厚熜又说:“卿等有不少便是出身军籍,出仕任官颇有品级后率先想的便是改了军籍吧?卿等尤如此,百姓岂不翘首以盼?”

他说的是实情。

军户的特征就是必须要出人去参军,虽然军籍出身一样能科考。但若是不改了军籍,家中子弟仍旧代代要出人参军,所以许多军籍出身的官员当官后总会想方设法把军籍改掉。

“除军籍外,还有诸多役籍。匠户、盐户、灶户、马户……如今既要改徭役,有诸多企业,民间也有许多商行要用人,正该使天下百姓免此忧虑。”朱厚熜顿了顿,“自然,若贸然改之,反倒会让一些人家没了生计。卿等可议出个方略,以何种方式使诸多役籍之人有生计,而后可改为民籍。”

这个问题讨论下去,就变成了对如今企业和将来诸多商行、商户的管理。

生计这种事,不是一时。

身为役籍,要应役固然是现在的义务,却也稳定有一份“薪资”,虽然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实在没有多少。

但这至少也算某种程度的“铁饭碗”,管理徭役和差遣的毕竟都是官方,多少会给点。

如果这些全都没了,那诸多役籍家庭也不见得个个会欢迎,反而会发愁将来怎么挣这口饭吃。

去种田,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田来分给这些人。

去做工,就需要有有一定的保障机制,总不能全喂给那十八家企业。

更何况还有另一个更加庞大的人群。

“然后便是隐户和贱籍了。”朱厚熜看向了他们,“卿等有何妙策?”

贱籍其实简单,只要朝廷并不决定打得这些人永世不得翻身就行。这里面,主要就是乐籍、渔户、疍民等等。

而隐户则过于庞大,这些都是寄身官绅之家的人口,不在官方统计范围之内。

其好处,可免徭役。

其坏处,则一旦被追究,官方反倒要治他们的罪。

他们和官绅是交保护费与被保护的关系,为此,甘愿给寄身的官绅交粮、出力。

如果要把这部分人口也统计、释放出来,最大的问题就是新法推行到地方之后会不会使他们的生存压力比现在更大。

另外,他们家庭里大量在寄身官绅家做家奴讨口饭吃的“生计”,可能也会破坏。

官绅不再能像过去那样通过收大量隐田赚田租的好日子一旦过去,在找到新的收益点之前,只怕也要在变大的经济压力下“裁员”。

以大明如今的工商业基础,承载不了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

费宏这个大明首任总理国务大臣站了出来:“陛下,明年清丈田土重造黄册之后,会多出来田地、多出多少人丁,现在尚未可知。各省总督回去后,到明年底心里便也有数了。自古皆重农,只要没有战乱,耕者有其田,税赋适宜,百姓是不会逃籍甘做隐户的。若说妙策,那也只有新法之中税赋、徭役等推行至地方之后仍不害民。”

他顿了顿之后看向了自己即将统管的民政文臣们,凝重地说道:“陛下委以重任,朝廷君臣一心,此千古未有之局面。我等当不负信重,多多督巡,使百姓免其忧虑,为陛下安民施恩。三年后此处再聚,望我等能为陛下报喜,而非流民日多、百姓生计艰难。诸位以为然否?”

宰相的面子是要卖的,他说的也是实情。

大明此时恐怕有以千万为单位的逃籍隐户人口,他们现在也并非都靠人养着。他们耕的大多还是自己的田,只不过在官绅老爷名下而已。

清出来,还给他们,税赋徭役负担不比现在重,就不会出大问题。

只不过需要他们能搞定地方士绅,搞定底层官吏。

另外,还得搞定这些隐户心里的那种担忧。

毕竟他们是畏官府甚于畏自家老爷,这才逃籍做隐户的。

朱厚熜点了点头:“记住,百姓不是敌人,只有那些仍旧损国利而肥私的士绅、那些视百姓如奴仆的官吏是敌人。大明三辰旗到后,要让天下百姓都信服,知道朕把他们当做一样可尊可贵的家人看待。必须的税赋不是为了供养朕和官吏们,是帮助他们免除匪患、兴修水利、架桥铺路、办学育人等等。”

他也停顿了一下,然后说道:“朕盼着三年后,君臣能在此正式议一议,将来大明是不是能够不再分诸籍了。大明百姓,皆为民籍。无有罪罚,则子弟皆可科考!”

第284章 广收天下士子之心

十一月下旬的淮安,异常忙碌。

运河命脉,每年这个时间都是最忙的。

按照规矩,江南地区起运解送至京城的粮赋,最晚十二月前就必须过淮安。更远一点的福建、广东等地,最晚是正月前必须过淮安。

因此,现在淮安城外清江浦一带,全是漕船,还有为漕船让路的民船。

淮安城内,总督漕运部院的牌子还没换,但是从门内到门外排了一条长长的队。

路过这里的王慎中不由得赞叹一声:“漕运盛景,今日总算得见了。”

同是泉州府出身的这群举子中,有一个长得最俊俏潇洒的,此时也说道:“适才城外千帆蔽日,在下诗兴大发。待我等到旅邸歇下脚,不妨饮酒作诗,切磋一二。”

九月底从福建出发,他们到达淮安时已是十一月下旬。

赶考是一份难得的人生经历,王慎中是第一回 ,那个帅哥却是第二回。

“廷议兄大才,今日必有佳作。”王慎中先捧了一句已经二十五的龚用卿,而后问道,“漕运衙门口这是做甚?龚兄嘉靖二年来时,也是如此么?”

“大抵便是漕粮之事吧。”

龚用卿丝毫不在意这些,他自诩风流,此次在福建赶考举人中呼声最高,眼下注意力却在这淮安街上其他的年轻文人身上。

“等到嘉靖八年,还不知会试会如何考,今年赶考之举子,颇多于往年。”

龚用卿这么说完,王慎中等人也留意到这淮安街头的诸多读书人。

同类的气息是很容易捕捉的。

新法加新学,嘉靖五年的会试迎来了一个赶考高峰。

王慎中心里多了些紧迫:“还是快些先到旅邸吧,要找好舟船。若是过了山东运河冻上,那便耽误行程了。”

“无碍。”龚用卿仍旧不以为意,“到了淮安,再去京城就快多了,一路皆可畅行无阻。待我先投帖拜请一下旧友,这事便办成了。”

进京赶考过一回,举人的身份总能结识许多同科、达官。

龚用卿颇为享受这种受人敬仰的感觉。

在这淮安城暂歇的旅邸,龚用卿已经遣书童前去定了。

这样的小事,哪能由堂堂举人老爷亲自做?

约好了在淮安文庙门口汇合,左等右等,最后才见家仆满头大汗地跑过来说道:“老爷,实在找不到旅邸了。”

龚用卿愣了一下:“怎会如此?”

就算赶考举子变多了,以淮安这等每三年就会大做一番赶考生意的地方,还会找不到旅邸?

“我打听清楚了,都是设什么河运局闹的,北面的,南面的,不知多少商人都赶到了淮安,这才让淮安旅邸客房都被抢空了。”

“河运局?什么河运局?”

“……这个小的没问。”

“廷议兄,不如请你的旧友帮帮忙,看看能不能找到住处?”王慎中提醒了一句。

“如今也只有如此了。”龚用卿顿时点头,“在下知道唐兄家在何处,昔年南归途中去过府上拜访,此前又书信约好一同赴京,他必在家中。走!”

于是泉州府这几个举人又一同往另一个方向走去。

龚用卿说知道在什么地方,也只是个大概方位,一路又问了几人。

好在当地举人的家还是好找的,到了一处不大的宅子面前,王慎中等人面面相觑。

龚用卿这个旧友,家境好像也不是那种特别的阔啊,他为什么说找船去京城的事能包在他身上,而且保管误不了行程。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