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明(62)

作者:冬三十娘 阅读记录

有心在此事上立功的文臣都围绕着兵部与阁臣在建言献策,五军都督府这边不能说是无人可用吧,只能说是基本废物。

郭勋眼睛一亮,看着年只十六的仇鸾翘起了大拇指:“小球儿这主意不赖!徐公爷,朱公爷,咱不能前怕狼后怕虎的。舞文弄墨咱不懂,但这新的三大营该用哪些勋臣武将,咱心里总有本账吧?有密库,有这回抄家的钱,饷银足足的,还怕选不出好兵、练不出精兵来?”

他也知道现在这些世袭勋臣大多都已经是窝囊废,他也想不到仇鸾这主意其实很难,可年方三十六的郭勋实在很想抓住这个机会。

朱辅已经老了,徐光祚也老了,徐鹏举太年轻,其他公侯伯大多数都没了那份进取心。

一开始以为陛下提出重设三大营是要继续拔高武臣地位抗衡一下文臣,但后来人人又都明白了:陛下这是要玩真的。

那就有点玩不起了,因为怕不称职。

万一练不出精兵,文臣盯着弹劾,皇帝又气愤他们不中用,夺了世券怎么办?

无过便是功,这些勋臣是最懂的。

郭勋吆喝了一阵只收获不少畏畏缩缩,他仰天长叹:跟这群虫豸在一起,怎么能帮陛下掌好军权?

太监都比很多人有卵子!

“不说领一营,坐营官成不成?把总呢?”郭勋语重心长,“家中子侄辈还没袭爵的、没资格袭爵的,拼一拼啊!难得陛下英武,硬是从文官们那边把重设三大营的事定了下来,咱们这次要是指望不上,那以后就真不好说了!”

他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你们这些越来越肥头肥脑的勋臣们,必须考虑这是不是此生甚至子孙后代仅有的机会!重铸勋臣荣光,我辈义不容辞!

“咱们不能帮陛下把三大营练出来,总有人能做这事!世代掌京营的只能是勋臣,不能是边将!咱们办不了这差事,咱这世券还保得住吗?降等削爵,文臣们已经奏请多少年了?”郭勋头疼不已,“塞进去的酒囊饭袋多拿出来些,边军里有本事的小旗、总旗、百户官甚至千户官,能用的靠得住的可以举荐一下,各家子弟中总要出几个人吧?”

郭勋苦口婆心地说了这一番,干脆问仇鸾:“仇小侯爷!廷威公病重,你爹又宿疾缠身,将来这咸宁侯必是你的!你愿不愿意为陛下卖命,在三大营中好好操练一番?”

十六岁的仇鸾顿时激昂地说道:“必不堕祖父威名!”

“好!有志气!”郭勋大喊,“廷威公新封之勋,武臣家风犹在。咱们这些世券勋臣之家,真的不能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吗?我郭勋今天把话撂在这了,哪怕先贴点钱,这三大营也要先帮陛下练出来!现在不出力,将来别想塞人进来摘桃子!”

第65章 新的力量

旧的东西官厅调整重编,腾骧四卫和江彬选练的威武团练营也被涉及到了。

在这两天的朝会上,朱厚熜再次确认了:原定只是把冒滥之人中的空额挤干净,把多余的、废的都遣走,这肯定不行。

现在除了上直二十六卫外,陛下要求京营今年要保证足额五万精兵,三年内恢复到共计十五万人的标准!

有一批人要被撸下来,又得为明年、后年新多出来的位置去争,人选只是一个初步问题。

凑够人简单,但皇帝费了这么大劲、给足了银两,难道只是为了凑够人?

怎么练出精兵、怎么管理好后勤、新的三大营怎么与兵部和内臣处理好关系,这具体的方略千头万绪。

五军都督府也被要求从他们的角度拿出一份完整方略,这不是为难他们吗?

“去贡生里找人捉刀了?”朱厚熜听到张佐的汇报笑了起来,“在勋臣间奔前走后的是郭勋,仇钺的孙子负责去客栈、脚店这些贡生投宿的地方递帖?”

张佐学乖了,只是本分地回答:“闭门羹吃了不少,侯爷嫡孙的名头并不好使。”

和勋臣走得近,就那么有碍声名、有碍将来的升迁吗?

朱厚熜叹着气摇头:“朕真是大无语。”

张佐和黄锦都愣了,这是什么新词?

身为皇帝拘束很少,朱厚熜用这词表达着对贡生因文武之别诸多忌惮的不满,也表达着对勋臣不顶用的失望。

想了想他就继续说道:“之前让张永拿出来的勋臣履历,其中还提到了已经除封的曹国公、信国公等一些勋臣后人。张佐,你回去告诉韦霖,让锦衣卫那边查访一下他们的能耐、品性。”

勋臣废成这样,朱厚熜是有预料的。

这次重设三大营,也会是在勋臣武将内部洗牌的一个过程。

就像是宗室一样,逮着由头的话,朱厚熜是计划着降等甚至除封一批的,以后甚至要形成定例。

而至于武将的培养选拔体系,他这段时间也一直在思考。

那些是牵连甚广的事,但眼下有件事,却可以再给个信号。

“传旨下去,初二的经筵,以武定侯郭勋为知经筵事,四位阁臣同知经筵事。另外,让御医去咸宁侯府看看仇钺的病。”

蠢是蠢了点,但至少是上心的,要鼓励。

……

眼下京城里勋臣武将最关心的是重设三大营之方略。

文臣最关心的是杨廷和、王琼二人后面将如何展开争斗,能不能在费宏、杨一清、王守仁等抵京前分出胜负,袁宗皋何时入阁。

钱宁、江彬案在这种形势下将如何发展?

都察院那边让解昌杰参与会审,因为他毕竟身兼都察院职位,还算得上是天子耳目。

而解昌杰又特别去拜会了吏部尚书王琼:都察院剩下的那些六品至三品空缺,解昌杰不能为陛下多举荐些人吗?

陛下想搞平衡的心思已经一览无余,作为原王府左长史,解昌杰觉得自己拜会王琼毫无毛病。

这是王琼过去多年都未曾体会过的感觉:过去正德皇帝懒得与杨廷和做正面拉扯,他王琼能站得稳很大程度上靠了内臣和钱宁、江彬等人说的好话。

现在他王宅的大门,迈进来的也越来越多。

王琼坦坦荡荡地来者不拒,只见人,但不收礼。

对解昌杰也是如此。

他已经确信了这个少年天子的不一般。

他是吏部尚书,但他更明白自己是皇帝的吏部尚书。

皇帝说不想因为不明百官品性、才干就骤然动谁,这固然是为了保住自己这个杨廷和的反对派,但皇帝也必然是真的这么想。

王宅之中,王琼率先安排自己的幕僚师爷开始做这件事。

“来拜会过的,不管是谁,每个人都要整理出一份详细履历来。”王琼凝重地说道,“过去一下大事上的态度、言论,任职某些职位上的作为、官声,都要整理出来。”

“……东翁,真要如此详细?”幕僚停顿了一下,“那解长史……”

“说的自然是其他人,潜邸旧臣如何用,陛下自有主意。你跟着我的时间最长,许多人许多事你也都知道。不知道的,就问本官。”王琼凝眉说道,“潮退了还会来,今年是必定会有许多人去职的。当此之时,每一个职位,本官心目当中都要有数。另外,今天就要再拟一封奏疏。”

“东翁请讲。”

王琼凝着眉头,语气严肃:“在野确有贤才遗老。本官忝为大天官,本应为国举贤。陛下有壮志,又以天下大礼为己任。既不能行苛政加赋,又要壮我大明财计,前户部尚书孙交可堪重任!”

“孙九峰?”幕僚愣了一下,随后赞叹道,“东翁,妙哇!孙交本是安陆州人,正德八年因权幸矫旨致仕回乡。其时征讨刘六刘七,孙交筹划得宜。前方保了官兵粮饷,后方赈荒救济井然有序。既有同乡之谊,又有才干声望,还是东翁户部前任……”

王琼却一脸凛然:“这是大事,没那么多算计。仅以才干履历,孙交其人便应起复!”

上一篇:青云玉 下一篇:吸血鬼同桌很暴躁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