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读书郎(194)

作者:商狄 阅读记录

封氏点点头,又对着身边的英莲叮嘱:“她叫绿水,这些年都是她陪着娘熬过来。你以后见到她,要叫一声姐姐。”

英莲反应过来,连忙起身给绿水行礼,道:“绿水姐姐,我娘……”

“小姐,使不得,使不得。”绿水躲过一礼,又将英莲扶起,擦了擦眼角,“能盼到小姐回家,绿水就是死也瞑目了。”

待这三人聊完,陈恒才轻咳一声,将她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已经听明白甄家的困难,封氏娘家不待见无家可归的女儿,平日里多有苛责。

看封氏的打算,应该是有回姑苏暂住,拉着英莲等甄士隐回家的打算。可孤儿寡母想在这世道生存,终究是艰难些。

恰在此时,外头突然传来一阵阵鞭炮声。陈恒不禁抚掌大笑,给信达一个眼色,示意对方去把靠西的窗户打开。

等木窗打开后,原本还有些沉闷的爆竹声,越发清脆起来。

陈恒指着窗外蔚蓝色的天空,对着封氏笑道:“伯母,你此行来的也是巧。我倒是想起来,扬州有一处地儿,可供你们三人容身。”

……

……

二月十六日,是个吉日。

天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下,不见一丝乌云。这是出游的好天气,扬州人又爱凑热闹。从前些天得知城西的织坊街要揭牌,他们就期待着这一场典礼。

普通人最爱从众,听说有乐子看。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之下。等林如海带着府衙的官吏过来,城西处已经是人山人海,外围已经水泄不通。

林如海从陈恒那处听说过,城内的三家报铺一起发力,从一月开始就为城西的事情做宣传。可他也没想到,扬州百姓的会如此热情,来的人竟然这么多。

当下,连同林如海的官员在内,都忍不住整了整官袍、乌纱帽。才在差役的护送下,越过围观的人群,朝着中心走去。

等他们走进场内,重新合拢的人群,就看到几名差役,用竹竿挂起两串长长的鞭炮,悬在牌坊两边。

牌坊高一丈,上遮红绸布,下头是一张摆着贡品的木桌,上面的祭品牲畜倒不用详说,只有一个香炉等着林如海上前插香。

眼见知府大人到了,负责仪式的礼官,赶忙朝着两侧的差役点头。随着林如海举香三拜,鞭炮声也开始轰鸣,一束束白日烟火也在半空绽放。

“好。”

老百姓爱看的就是这个,四周的叫好声络绎不绝。大家一边看,一边讲着林如海参拜的礼节。比如什么礼是给土地公,什么礼是给财神爷的,老人家就爱卖弄这种学问。

林如海将香插入香炉后,就带着下属们退居一旁。听着爆竹声结束,才等着礼官的下一步口令。

此时刚好日冕仪上的光影走到位置,礼官当即喝道:“吉时到。”

又是一轮新的鞭炮声,身着官袍的林如海独自上前,站在牌坊的彩带下。牌坊有三个斗门,彩带沿中间横立,遮住牌坊上的字。两处尾带垂下,迎风飘舞。

林如海站在一处,抬手轻轻一拉。红绸带被晨风轻轻吹落,早就好奇许久的扬州人,这才得见牌坊的真面目。

“秋浦街。”

有人轻声念出三个大字,这个字迹自然是林如海亲笔手书。又有人看向一旁的小字,“文和六年,春,扬州府衙立。”

这可就有意思了,前来观礼的府衙官吏们,也没想到知府大人会把这个青史留名的机会,均分给他们众人。

大家脸上都是喜不自胜,往后的百年里,不论扬州城如何变幻。他们这批人,连同这座牌坊一起,都会被写进府志里。

一想到这个,本还有些抱怨面子工程的众人,都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有讨论着‘秋浦’的来历,有夸着‘知府大人仁厚’。

李卞的位置,在这批官员的前列。他身前就是知州张尚贤,瞧着对方脸上的得意样,又听到身后的人不停夸着林如海。他心中也是暗暗气结,觉得眼前的情况糟心的很。

林如海没有在意下属们的反应,他冲着四周叫好的百姓微微点头。又带着官吏们穿过牌坊的门洞,朝着里面的街道走去。

牌坊后的大街旁,尚有一处盖着红布的石碑,等着他上去揭下。等林如海将其掀开,紧紧跟随的众人,又念出石碑上的字。

“匹练坊。”

“好啊。”有博闻广记者,已经知道这两个名字的出处。但要把此事道个原委,还需要留给身份合适者。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个出风头的机会,还是被李学政抢了过去。

“李太白有首诗,名叫‘秋浦歌’,其中有句‘水如一匹练,此地既平天’。想来就是出自此处。”李卞摸着胡须,不住为自己的本家点头,“用此诗倒是应景,只是我倒更喜欢那句‘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诸位呢?”

说完,他看看四周,想看看众人的反应。结果,自然不出所料。谁也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为其摇旗呐喊。

李卞见此,心中亦是暗自焦虑。若一直如此下去,岂不是有负相爷所托,扬州这些官吏真是油盐不进啊。

林如海不知下属之间发生的事,他只是继续迈步,沿着笔直的街道朝里走去。此处的建筑比之城内其他民宅,风格又有不同。

扬州人大体都喜欢精致小巧的风格。可匹练坊为了赶工期,在风格上反倒追求北方的大开大合,真叫人别具一格。

除了标志性的白墙黑瓦,其宅屋建设,都跟扬州一贯的风气不同。林如海看在眼里,暗自点头。他不要求多好看,只要实用就行。

等知府大人带着整齐的队列走近,街上两侧林立的女绣工,在几个老师傅的带领下,一起朝着林如海俯身行礼,“民妇谢青天大老爷。”

这一出,倒没有任何人安排。陈恒跟报铺,只做了宣传的工作,道明了府衙建设织坊街的用意。

只是这里的民妇,大多都是城外的流民。她们大概也没想到,去年不顾千辛万苦赶来扬州,竟然还能被本地的府衙如此对待。想到家乡那些不作为的县官老爷,再看看扬州知府,她们的感恩之情不以言表。

人心都是肉长的,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此句最能说明人在情感上的朴素心理。

饶是林如海见过太多世面,见此,也被她们的行为所震颤。他原先只想着给扬州再谋一条财路出来,以助陛下成事。可看着眼前一张张诚挚期盼的脸,他心中又怎么可能不动容?

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说的就是此时的心情吧。

林如海在原地呆愣片刻,才拱手还礼道:“诸位无需如此,为民请命,为民做主,为民安生。本就是本府读书时的志向。”

面色稍稍有些激动的林知府,转头看向身后的官吏,点了一位猛将出来,“辛指挥使。”

“在!”

辛耿今日也在受邀的行列,戴甲卧刀的猛将一步出列,抱拳行了个半礼。

“派些兵马,在此街日夜巡视,护她们安宁。”林如海指了指四周的妇孺。

从视野里看去,居住此地的妇孺实在有些多。林如海也是担心她们日后会受到骚扰,才在差役的基础上,又加派了官兵。

“是!”

辛耿领过命,又退回到队列中。他受陛下所托,来扬州就是为了助韦、林二人成事。此时听到林如海吩咐,更是不会拒绝。

安排好此事的林如海,又带着官吏走过一遍街道。碰到已经开门的店面,还会走入其中询问一二。

三家报铺派来的直宾,从头跟到尾。他们都是各自店里的得力干将,这才被东家派来,就是为了把今日的场景记在心中,回去写一篇锦绣文章,为扬州之事壮一壮声势。

匹练坊开业,是扬州一等一的大事。不仅林如海重视,早有耳闻的扬州人,也在好奇这条街坊的前景。

上一篇:A装O是要做校花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