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嘉靖,成功修仙+番外(854)

作者:春又至夏 阅读记录

在随意瞥了两眼后,只见嘉靖将目光收回,出言吩咐道:“吕芳,这件事情你干得不错,把沿途的锦衣卫都撤回来吧,不必再派人跟着了!”

“遵命,陛下!”

吕芳闻言,当即神色一凛,沉声应道。

……

“原来这里就是兵器司啊,真是够壮观的!”

看着眼前占地极广,且有侍卫严密把守的兵器司,戚继光、俞大猷的脸上满是感慨之色。

由于在这之前,戚继光、俞大猷获得了皇帝的许可,可以随意出入兵器司,因此,他们便打算来看看情况。

如此一来,对接下来的练兵也有所帮助。

在出示完相关的凭证以后,戚继光、俞大猷方才被允许进入兵器司。

兵器司内,忙碌异常,到处都是行色匆忙的工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燃烧后的味道。

“咦,那是什么?”

戚继光闻言,顺着俞大猷的视线看去,只见不远处,有许多工匠,正分外娴熟地将硬纸卷成卷,然后按照既定的配比,往里面添加黑色的火药。

在驻足观看许久后,戚继光也没能够看出,那些工匠制造出来的究竟是什么东西。

就在这时,只听一道陌生的声音,在二人的身后响起:“那是纸壳子弹!”

待话音落下,戚继光、俞大猷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有一位身穿青袍的官员,正笑吟吟地看向二人。

随后,那名青袍官员,仿佛像是后知后觉一般,向二人介绍起了自己:“二位大人,下官是兵器司的长官易斌,负责兵器的研发与制造,想必二位大人便是戚将军、俞将军了吧?”

戚继光、俞大猷闻言,点了点头,出言应和道:“嗯,没错!”

在得知戚继光、俞大猷的身份以后,易斌整个人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在这之前,他便得到消息,说是接下来一段时间,会有两位得到皇帝特许的官员,前来兵器司参观。

易斌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然是不敢有丝毫怠慢,毕竟,能够得到皇帝特许进入兵器司参观的人,可不是等闲之辈。

日后的前途必定不可估量,得打好关系才是!

在这之后,只见易斌将脑海中纷乱的想法尽皆压下,并唤来几名工匠,开始向戚继光、俞大猷介绍起了周围的事物。

“二位大人,你们刚刚所看见的东西,便是由兵器司所生产的纸壳子弹,在使用的时候,只需要将纸壳子弹咬开,将里面的火药倒进燧发枪里面!”

“纸壳子弹能够极大地提升火铳的稳定性,以及装弹速度,原本开一枪的时间,现在至少能开三枪!”

“况且,这些纸壳子弹,都已经历经了战争的考验!”

易斌在说到这里的时候,脸上一副与有荣焉的表情。

对于他来说,由兵器司这边制造的武器,能够在战场上派上用场,便再好不过了。

待话音落下,只见一名工匠打开木箱,从里面码放整齐的纸壳子弹,取出来两枚,将其递交到了戚继光、俞大猷的手中。

纸壳子弹的外面用硬纸所包裹,里面则是早已装配好的火药,除此之外,在顶端还有一个弹头。

不仅如此,戚继光、俞大猷还从纸壳子弹上,嗅到了少许油脂的味道。

在细细把玩了一阵后,只见戚继光将手上的纸壳子弹放下,看向一旁的易斌,出言询问道:“大人先前说,这种纸壳子弹,能够极大地提高火铳的装弹速度,以及稳定性,能否让我等见识一番?”

易斌听闻戚继光此话,点了点头,随后,只见其唤来一名工匠。

易斌在那名工匠的耳边,低声耳语几句后,那名工匠很快便领命而去。

在做完这些后,只见易斌转过身来,将目光分别从戚继光、俞大猷的身上扫视而过,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二位大人请随下官过来一趟!”

易斌说完,便自顾自地在前面引路,戚继光、俞大猷见此情形,连忙跟上易斌的步伐。

在来到用以试验的场地后,只见易斌向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匠点了点头,出言吩咐道。

“好了,可以开始了!”

待话音落下,只见两名士卒走了上来,在恭敬行礼后,则走向了不远处的桌上。

在不远处的桌上,摆放着两把火铳,只见这两名士卒,拿起桌上的火铳。

二人近乎是同时开始装弹,从他们装弹的速度来看,双方对于手上的火铳都十分娴熟。

他们一方使用的是,纸壳子弹进行装填,另外一方,仍旧沿用着以往的老办法进行装填。

只见其中的一名士卒,将纸壳子弹咬开,并将其中的火药,倒入了火铳之中。

在这之后,只见其将金属制成的弹头,用一根特制的小木棍,塞进了枪管之中。

在看到这里的时候,戚继光便意识到,这种名为纸壳子弹的东西,十分小巧且便于携带。

外加上一枚子壳子弹的装药量是固定的,能够尽量避免装药过多,亦或者是装药过少的情况出现。

这样一来,便保证了火铳在射击时的稳定性,以及射击的精度。

结果也没有出乎戚继光的预料,使用纸壳子弹进行装弹的那方,占尽优势。

在这之后,戚继光、俞大猷又陆续参观了手雷、以及燧发枪等一众新式武器。

其中像手雷这种能够最大限度地杀伤敌人的武器,令戚继光大受震撼。

今天在兵器司内所看到的一切,为戚继光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同时一个大胆至极的想法,也在他的脑海中缓缓浮现出来。

“组建一支完全依靠火器来作战的军队如何,就像神机营一样!”

第七百一十章 察觉到了事情不对劲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册封皇后这个话题的热度,也逐渐冷却了下来。

朝野上下一片平静,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尽管如此,但徐阶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对劲。

原因很简单,那些弹劾郑泌昌、何茂才的奏疏,在被送至督察院以后,便如同泥牛入海一般,彻底没了踪迹,连半个水花也没有溅起。

一开始,徐阶还以为是严嵩在背后做手脚。

不过当他派人查了一下后,才发现,整件事情似乎跟海瑞这位督察院右都御史有关。

再后来,徐阶查到,海瑞在浙江任淳安县县令的时候,曾经受过浙江布政使郑泌昌的诸多恩惠。

如此一来,事情也就说得通了,是海瑞这位督察院右都御史亲自出手,压下了这些弹劾奏疏。

这一突如其来的发现,对于徐阶来说,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他原本只不过是想借着袁家出手的这个机会,顺势往里面添上一把柴火而已,但没成想,却在无意间攥住了海瑞这位督察院右都御史的把柄。

要知道,海瑞在被调至京城任职以后,便为朝廷立下了赫赫功劳。

别的暂且不谈,单就他敢亲自带兵,围了以山东曲阜孔家为首的那七个家族一事,就足以证明此人的胆魄了。

哪怕是徐阶,也不敢轻易得罪那几个家族。

毕竟,那七个家族的祖先,分别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丘、孟轲、曾参、颜回身上,是被称为四圣三贤的存在。

海瑞不仅亲自带兵围了这几大家族,而且还将他们的家给抄了,抄没出来的八千万两白银,尽数没入国库。

凭借这一功劳,海瑞成功坐上了督察院右都御史的位置,朝野上下,没有任何人对此表达不满。

不仅如此,海瑞在私底下的生活,也无可指摘,海瑞官至督察院右都御史,堂堂朝廷二品大员,却没有纳妾,仍旧守着糟糠之妻。

在下值以后,便径直回家,从来不参与任何的宴饮交际活动。

但越是完美的东西,人就越想着去破坏它。

徐阶也是这样,在得知这件事情可能与海瑞有关后,徐阶的心中突然泛起一种莫名的快感。

上一篇:大明嫡长子 下一篇:濒危鲛人失忆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