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115)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像船东这种,从自己用船施工,到培养出一批更了解项目所需用船只的技术人才,再到建立设计部门,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扩充船队,完成项目获得盈利。而庞大的船队,各种不同的船型,让他们在项目竞标过程中的地位越发地有利起来。据悉荷兰国内几乎所有的项目他们都有参与,即使不是单独承揽,也多少都会有他们的份。至于国外的项目,更是数不胜数。

Ray在参观供应商场地的时候,还带着秦月去了一趟V的公司。他知道秦月跟V关系不错,就把她往对方公司一丢,自己去了旁边的一家设计公司谈事情,让V接待秦月。秦月有点儿怀疑Ray对V的态度是不是有羡慕嫉妒恨的成分,毕竟一个才智能力似乎都不如自己的人,如今却有了一栋五层的办公大楼和一排宽敞的新厂房。V却一如既往,好脾气地答应了下来。

秦月无奈地看着自己老板远去的背影,觉得自己像是被家长丢给保姆的小孩。

V的办公室在顶层,当然,这几乎是惯例,身份越高楼层也就越高。他的办公室不小,可却真的谈不上整洁。办公桌和书柜里摆满了他从中国淘换来的东西,嗯,应该也有不少物件是中国人送给他的。秦月看着老旧的搪瓷茶缸,有红五星的皮帽子以及***徽章,嘴角不由得抽了抽。他这都是在哪儿找的啊!

既然是上班时间,秦月也就花了点儿时间,好好地了解了一下对方公司的业绩表。秦月看着手上厚厚的一叠纸,惊住了。她静下心,仔细地阅读了起来。V的公司参与了很多的项目,除了荷兰几大船东的众多新建造项目之外,他们还参与了很多老船的翻新改造项目。有的船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古董了。因为航海是荷兰的标志之一,国家十分重视对一些老船的保养和维护。但即使是再好的保养,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蚀。所以,国家将一些仍然完好的船只,交给几家大的供应商,让他们免费或者以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完成更换相关系统的施工。作为回报,国家允许这些供应商每年按照其付出的比例,免费使用这些船只。

V看秦月对这些项目感兴趣,就找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艘船的照片给她看。那是一艘非常漂亮的老帆船,是航海杂志怀旧篇的代表,也是中国人在朋友公司开幕的时候喜欢送给对方的船模,预示着一帆风顺的好彩头。一向对物质没什么占有欲的秦月,看到这艘船的时候,有很大的冲动,想把它装到包里带走。嗯,不是说她有多么热爱航海或者帆船,实在是这艘船太美了,就像加里比海盗里面的黑珍珠一样。

Ray在一个半钟头之后终于肯回来把秦月捡走了。秦月跟V道别,双方表示一定要保持联系。

接下来的一周,Ray带着秦月跑了不少国家,有的是开车去的,比如去拜访比利时的客户和参观德国的供应商厂房;有的就得坐飞机过去,比如意大利和丹麦。当然,如果非要坚持开车去意大利也不是不可以,但要开七八个钟头,实在是太累了,所以,除非是开着车去度假,所以大多数荷兰人都会选择买张打折机票飞过去。

比利时和德国都与荷兰接壤。车子过边界线的时候,根本不要看指示牌,就知道你是在异国了,因为车子外环境的气质全都变了。荷兰虽然有明文规定道路两旁的房子高度不能超过多少,或者房子的参差要在多少范围之内,但整体来说,自我设计房屋的自由度非常地大。在荷兰房子风格丰富,花园里种的花草树木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大胆,除了几座仍保留着古建筑的城市之外,大多数城市看上去都很明快。

而比利时的房子与荷兰的相比起来要规矩严谨得多。它们都乖乖地安静地站立着,不吵不闹,花园里的花也都不声不响的。比利时人和荷兰人的区别跟他们所盖的房子也差不太多。秦月跟他们开会的时候很明显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荷兰人开会的时候大多数都很放松,废话也多,嗯,是与会议主题或工作内容无关的闲聊很多。但比利时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即使在认识很多年的熟人面前,只要是在工作环境之下,就很少聊闲天。

Ray带着秦月去拜访的是国际四大挖泥船船东之一。上次去的荷兰的那家船也是四大之一。这家的船也不少,因为秦月是第一次去所以特意安排她去了放映厅看了一下公司的宣传片。秦月觉得这样的设施和安排十分地专业有效,否则一个国家的形象通过对企业了解认识不同的员工解说出来必然也是千姿百态的。无独有偶,后来秦月在国内的时候,也见到一家这样做的大型民企。两者的宣传片都是用英语做的旁白,制作的质量都堪比大片。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