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记事(67)

作者:我不是荷马 阅读记录

年夜饭更是丰盛,每年都有的样式必然包括一道全鱼,取其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四喜丸子,是老爸的保留节目,可他做菜的水平一向不稳定,丸子每年做的大小不一,就连是咸是淡,是干是软也都要看他当时的心情。老妈或者小姨拌的凉菜却一直都能做得清爽可口,永远都是第一道被吃光的菜。各种花荤,秦月一向最喜欢的是蒜台炒肉丝,特别下饭;当然还有拔丝地瓜。总是在大家吃了几口菜之后,老妈或者小姨夫会下桌到厨房去,把已经过了油的地瓜下锅用炒好的糖稀挂浆、拔丝。菜端进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夹一筷子赶紧趁热吃,因为现在还香软可口的菜,没有几分钟就会坚硬如石。每年收拾桌子刷碗筷杯子的都是她们几个小孩子。当然,最开始的时候,大人们也会匀出来一个在旁边看着她们干活,不是怕她们偷懒,而是担心她们几个有的盘子刷不干净,比如说装拔丝地瓜的盘子。上面必然粘着糖,弄下去很多的时候要用水果刀去起才行。所以,大人有的时候是在一旁帮忙,总不能让这些小姑娘伤到手吧?

客厅里的电视机从春晚开始就会一直开着,直到春晚结束。桌上的剩菜不会撤下去,因为过了零点,大家还得吃几个饺子应景,那时候有的人饿了还得再夹几口菜来吃。长沙发前的茶几上各种坚果、水果、饮料挤得满满当当的。老爸这个人不太能喝酒,一般吃了晚饭就会去眯一觉。小姨夫的酒量比老爸的要好,吃了饭,沏杯热茶醒醒酒就没什么事儿了。

其实,年夜饭,秦月吃不下去太多。一整天的油炸食品和各种小吃都把她们几个小孩子吃顶了,不过素菜永远都既爽口,又清肠,孩子们也都不少吃。当然那些饮料也帮了不少的忙。

秦月的父母因为都是老师的缘故,所以都有寒暑假。每年放假之前,他俩就都会从单位搬回来一堆的东西,有冻成一坨的带鱼,也有米面粮油,山珍和海鲜干货。小姨夫的单位是电力系统,每年还会给自己的员工发放几张临海市历史最悠久也最有名的一家冰点商店的代金券。小姨都会匀给老妈两张,一张是一箱子奶油冰棍,另一箱子则是盒装的冰淇淋,都好吃得不得了。领回来后,老妈如果不看着,秦月就会去偷吃,根本就停不下来。

当然,年前的大采购也是一定要有的。除了大量储备各种吃的东西之外,全家每个人从里到外还都要穿新衣服。秦月也是跟着妈妈去超市买衣服,才认识了几个不错的内衣牌子的。

屋子里也要彻底地大扫除。所有的被褥都要拆洗,晾晒,重新缝制。平日里收拾卫生不注意的一些角落,这次扫除时坚决不能放过。有些地方要踩着凳子去够才行。还有些地方积攒了一年的灰尘,一下子擦下去,抹布都变了颜色。

当然还有压岁钱。虽然这些钱对秦月来说只是在她这里打个转就会被老妈拿走,可即使是在手上过一趟也是令人兴奋的事。

总而言之,从小到大每个新年都是在企盼中姗姗来迟的。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新年到底是怎么过的,秦月却是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了。她依稀记得老妈因为重孝的缘故坚持在家单过,没让小姨一家人过来。应该也是老妈做了几个菜吧,就和今年一样。三口人的家庭怎么会显得那么地热闹,少了一个人又怎么会如此的冷清?秦月想不通。

今年过年秦月依旧无比思念老爸,可至少表面上可以做到平静了许多。老妈也是。两个人都把难过压着,谁都不肯露出来。可能也是端得太累了,所以秦月初二离家出门的时候松了口气,她觉得老妈也很高兴她能出去散散心。

下了火车,秦月挽着沈老师的手一边走一边打量着环境。小得不能再小的月台,孤零零的,乘车的人原本就不多,在这个小站下来的就更少了。

两个人出了站,一股火药味扑鼻而来。这是临海市没有的。即使大年三十有很多人放鞭炮,但空气中的火药味绝对没有这么浓,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地上大片大片的红色碎纸屑,是鞭炮放完却没有清扫的痕迹。

“地方有点儿远,要走半个钟头,你行不?”沈老师侧过头问秦月。

“没问题。”

于是,两个人决定步行。秦月看着清冷的街道,偶尔提着礼品盒的夫妇和她们擦肩而过,才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二,是出了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当然,如果你娘家在外地,那就另说了。街边偶尔会有人支个摊子卖水果篮或者成箱的饮料、果品礼盒的。这些都是给回娘家人准备的货物。有的人会停下来买,但更多的人则是年前就把礼品准备好了。

同类小说推荐: